黨的幹部教育體系是如何奠基的?

延安,中國革命的聖地。在寶塔山、楊家嶺、棗園……一批又一批黨員幹部從全國各地來到這裏,尋根共產黨人共同的精神家園,汲取奮進力量。

跨越時空,百年大黨的幹部教育實踐積厚流光、歷久彌新。

延安寶塔山

1935年至1948年,黨中央在延安13年。在這裏,百年大黨的幹部教育體系完成了奠基。在這一時期,中國的革命力量由小變大,由弱變強。

把全黨變成一個大學校!中共中央落腳陝北後,深刻認識到,共產黨要“領導革命”、“建設大黨”、克服“工作中的缺陷”,必須深入開展在職幹部教育,創辦“無期大學”。

肩扛國家民族命運,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幹部隊伍建設史上開創性的探索:把在職幹部教育擺在“第一位”,設立幹部教育部,從上到下建立較爲完善的幹部教育管理體系。發佈《延安在職幹部教育暫行計劃》《關於在職幹部教育的指示》等文件。將5月5日馬克思誕辰日定爲幹部學習節,建立在職幹部平均每日兩小時的學習制度。提出“工作忙就要‘擠’,看不懂就要‘鑽’”……堅定的學習行動,讓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品格愈加鮮明。

“認字在揹包上,桌子在膝蓋上”,全黨空前的學習熱潮,推動幹部教育在實踐中創新性發展:在內容上,開展業務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理論教育;在方式上,根據從事工作、文化水平的不同,分類編組、分級指導,差異化學習;在機制上,勤學者獎,怠惰者罰……大規模開展在職教育,極大地提高了各級幹部的能力素質,也爲幹部教育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延安的窯洞是最革命的”“我要去延安”!抗日戰爭的硝煙中,成千上萬追求真理的革命青年,從四面八方湧向延安。把這些青年培養成抗戰有生力量,“必須大量設立各種培養幹部的學校”。

從中央黨校、抗日軍政大學,到陝北公學、魯迅藝術文學院;從培養黨政、軍事幹部,到培養科技、藝術幹部;從中央部門領導的學校,到各分區、縣主管的學校……從1937年1月到1945年8月,延安及其周圍地區先後恢復或創辦30多所幹部院校,整個延安儼然成了一座大學城,爲青年成長培植了豐厚沃土。

對這些學校,中央領導同志傾注了大量心血。毛澤東經常到這些學校爲學員授課。爲了給抗大師生講好《矛盾論》和《實踐論》,他閱讀了《資本論》、《列寧選集》、《國家與革命》等衆多書籍,寫下大量心得、札記和批註,花了整整一個星期來準備,這讓他的演講具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領導同志也都到幹部教育第一線授課或作專題報告。不少領導同志還親自上手編寫教材,參與到各個教學環節的完善中。革命領路人的示範和推動,有力推動了幹部教育的發展。

學校教育和在職教育結合,形成了適應當時革命戰爭與邊區建設需要的全新幹部教育模式。以窯洞爲教室,石頭磚塊爲桌椅,石灰泥土糊的牆爲黑板,廣大幹部在艱苦環境的熔爐裏淬鍊、學習,快速成長。中國共產黨書寫出全球矚目的“窯洞大學”育英才的壯麗史詩。

相關統計顯示,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開展在職幹部教育和幹部學校教育,培養了約百萬名幹部。“不發槍,不發炮,只發幹部和電報”,一批批黨員幹部從黃土高坡出發,被派到敵後,建立、發展、壯大抗日根據地,爲最終取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新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