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现在已经不光是一个体育队伍,也是一种精神的代名词,它代表着永不放弃不抛弃、坚持到底的精神。

女排姑娘在赛场拼搏的画面也在荣耀和辉煌之外,留给人们太多的温暖、感动和幸福。"铁榔头"郎平、"移动长城"周晓兰、"铁栏网"陈亚琼、"独臂将军"陈招娣……她们是中国女排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给中国体育事业增添了不少色彩。

作为当年女排队伍里的"独臂将军",陈招娣的一辈子与排球难分难舍,为排球事业奉献了她所有的青春。

于是17岁的陈招娣进入了杭州业余体校,在体校学习过程中因为能力突出被推选到北京体院青训队开始她的排球生涯。结束训练队的训练后,她又参了军,19岁的她正意气风发,进入了八一排球队。

因为自己已经是一名军人,本就对自己十分严苛的陈招娣在训练中更加刻苦。她觉得就算不在部队,她的军人意志也不能丢。在八一排球队打了五年,陈招娣终于成功进入了国家排球队,与郎平她们成为了队友。

金牌体育解说员宋世雄说,那时候中国女排在世界上还没有太大的名气,只是一群拼命练球的小姑娘们。当时的主教练袁伟民对姑娘们也是毫不怜香惜玉,而一群姑娘们中属陈招娣练得最起劲最用功。

由于她的性格硬、不服输,在训练的时候教练也没少让她"吃苦头"。在一次大学排球比赛的时候,陈招娣吊球失败,袁教练跟她讲她的打法是有错误的,不能再这么打。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陈招娣却觉得她刚才吊球的时候已经吊得那么"死"了,是教练没看见。她执意要按照自己的打法,结果还是输了。

赛后,教练好好把她教训了一顿,陈招娣这次也是吸取了不少经验,认识到有个性没错,但是在集体中一定要为集体着想。这一点也与她以后成为世界冠军有很大关系。

第二年6月,正逢日本访华,他们的排球队与中国女排来了一次友谊赛。为了争回面子,增气势,陈招娣坚持带伤上场。虽然赢了球,但是她的伤更加重了。

之后的全运会上,她吊住自己的左臂,只一只右臂上场比赛,这让到场报道的媒体们和球迷们格外感动,称她为"独臂将军"。

1981年,女排姑娘们站在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战场上,这次的对手还是日本女排。姑娘们都拼尽全力要拿下这次冠军。战况咬得很紧,到第三局,陈招娣却意外扭到了腰。她没有顾及自己的伤痛,脑子里只有这场球赛,她只知道她们的球队不能输。

她没有跟教练和队员说,咬着牙,拿下一次次进攻与防守、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在第四局的时候,教练看情况不对换下了她,可是场上赛况越来越不明朗,陈招娣还是坚持上场。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力,队员们相互配合,每个人都不放弃,最终咬牙拿下了这场比赛。

在知道结果后,陈招娣终于感知到了她的腰伤,此时观众的呐喊与裁判的口哨,还有教练的呼喊,她好像已经听不见了,像完成了一项使命,她倒下了。最后捧起奖杯时 她是在队友们的搀扶下才站到了领奖台上。

自己已经没办法上场,但她永远都割舍不下对排球的那份热情,她曾经说排球是她最喜欢的事业。作为教练她不仅指导球员们打球,还给中小学的孩子们教排球,一直致力于宣传排球。尽管不在排球场上,无论什么岗位,她都一直尽心尽力。

1993年后,由于身体原因,陈招娣被派到总政文化体育局工作,主要负责一些军队体育工作中的群众体育工作。虽然已经和排球有些距离了,但她依然坚持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最好。她经常和同事们一起加班,曾经有过两天两夜熬夜工作的经历。以为这项工作会让她轻松一些,可是她却坚持事事都要尽责。

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曾说:"有一颗强大的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正是因为有陈招娣这样的队员,不抛弃不放弃,一直奋力拼搏,才有中国女排攻下一城又一城,一次次问鼎世界排球之巅的成绩。新生代的中国女排也继承了这份精神,一次次为国争光,我们一直相信女排精神长存,奋斗之魂永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