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率:国办7项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

作者:尤方明

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抓手。

4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从七个领域提出40多项具体的改革举措,涉及降低就业门槛、健全惠企服务机制、提高投资审批效率、消除消费的隐性壁垒、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提高便民服务水平、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效能等20个方面。

稳就业、保就业是推动“六稳”、落实“六保”之首。《意见》提出,要推动降低就业门槛、支持提升职业技能、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在4月15日进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社部行风办负责人吴礼舵表示,在支持劳动者提升职业技能方面,人社部按照国务院要求,提出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315工程”,即用3年的时间,拿出1千亿的专项资金,培训人次数不少于5千万。2021年是“315工程”的收官之年,国家还将从调整培训标准、重视高技能人才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培养、全面推广职业培训券等5个方面发力,助推就业工作。

我国今年“放管服”改革的主要工作举措有哪些?在4月15日进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务院办公厅政府职能转变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审改办协调局局长迪晶表示,一是要放出活力,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二是要管出公平,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有效监管作为简政放权的必要保障,完善事中事后顶层设计;三是要服出效率,优化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

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则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举措。国家发改委法规司司长杨洁指出,国家发改委将为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提高投资审批效率做出持续努力。

就业仍将是重中之重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也是财富创造的源头活水。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我国实现了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远超900万人的既定目标,为推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稳增长、带动消费的持续回升做出了巨大贡献,为2021年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意见》首先提出,推动降低就业门槛,其中要进一步梳理压减准入类职业资格数量。2014年7月到2016年12月,国务院先后分七批取消434项职业资格,占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数的70%以上。2019年1月,人社部公布最新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共计139项职业资格。而在今年,乡村兽医、勘察设计注册石油天然气工程师等职业资格也将退出历史舞台。

劳动者技能提升则对于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意义重大。2021年是“315工程”的收官之年,吴礼舵表示,人社部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采取五项措施。

第一,调标准。充分考虑师资培训、培训时长等因素,合理调整培训标准,目的就是要发挥好一千亿就业资金的效能。同时,延长企业以工代训政策实施期限至2021年底,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活力。

第二,提质量。把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作为质量年的首要任务,对高技能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加强对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培训。2020年,人社部与财政部、民政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提出将在3年内培养培训家政、养老等从业人员五百万人次以上。

第三,增实效。培训的针对性要加强,开展“菜单式”培训和定岗定向培训,加大易返贫致贫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加大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地区致富带头人等群体的创业培训,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第四,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培养,使企业新入职、转岗和在岗员工参加培训,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第五,全面推广职业培训券。依托电子社保卡加载职业培训券,解决劳动者先行垫付培训费的问题,实现对参培人员合理引导、报名检索、资金监管等服务。

《意见》另指出,要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灵活就业人员已超过两亿人。《意见》明确,应完善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政策措施,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加快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维护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曾说,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障问题在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日益突出,拓展商业保险的介入或可成为机制创新的突破口:“灵活就业群体的职业伤害险应与商业保险中的意外险结合起来,只要建立了这样一个险种,就能将政府财政的力量与商业化的运作结合起来,让灵活就业人员享受到门槛较低且价格相对便宜的工伤保障。”

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率

推进“放管服”改革是推动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扩大有效投资、稳外贸稳外资、优化民生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多项部署的有力抓手。在迪晶看来,所谓“放管服”,就是要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率。

在“放”的方面,主要是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包括分行业、分领域清理、规范行政审批的前置条件和审批标准,通过这些措施实现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费用和减时限。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涉企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地域和事项两个全覆盖。还包括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汽车和电子电器等行业生产准入和流通管理全流程改革,为企业松绑减负。还包括优化职业资格目录,整合职业属性比较相近的、功能相似的职业资格,减轻群众取证和拿证的负担。

在“管”的方面,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有效监管作为简政放权的必要保障,完善事中事后顶层设计。具体有三方面的主要工作:一是大力推进与信用等级和风险程度挂钩的分级分类监管。二是针对一些跨部门的监管事项,建立健全综合监管制度,避免重复检查、推诿扯皮这样的事情。三是严格规范行政裁量权,纠正一些不规范的行政执法行为。

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表示,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都离不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无论线上线下都不能成为反垄断法外之地。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加大重大案件的查办力度。

在“服”的方面,主要是优化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重点工作包括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的集成化改革,从市场主体和企业“办成一件事”的角度出发,提供套餐式、打包式、主题式服务。二是推进门诊费用跨省结算等在内的70多项高频事项的“跨省通办”。三是推进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便利化,打通“数据壁垒”,推进相关信息的共享、互认和应用。

持续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

历经多年改革,我国营商环境整体水平日趋向好。杨洁指出,我国各地竞相优化营商环境的氛围日趋浓厚,全国层面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各地方积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我国保持经济长期向好态势、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对于打造优质营商环境至关重要。《意见》要求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提高投资审批效率。杨洁表示,国家发改委将从六个方面入手,为全面改善投资环境作出努力。

一是进一步深化投资审批“放管服”改革。组织开展投资领域行政执法专项监督,促进《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政府投资条例》深入贯彻实施。指导地方加快推进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

二是进一步创新投资管理服务方式。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强化审批数据资源共享、协同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的政策意见,明确共享重点、共享路径和工作机制,加快推动投资审批权责“一张清单”、审批数据“一体共享”、审批事项“一网通办”。

三是进一步健全投资管理配套制度体系。制定印发中央预算内投资资本金注入管理办法,修订完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等制度规范,促进投资决策制度化、规范化。研究建立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约束性制度机制,加强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事中事后监管。指导地方完善本区域投资管理制度体系。

四是进一步深化在线监管平台创新应用。打造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3.0版,指导在线平台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优化投资项目审批、加强项目调度和监管、促进利企便民提供重要支撑。

五是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用好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推动规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引导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落实中小企业降成本政策,提升民间投资能力。

六是进一步推进“两新一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抓紧出台“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大5G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力度。新型城镇化领域,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领域,加快推进川藏铁路、沿江高铁、大藤峡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