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5日的國家大劇院歌劇音樂廳,上海交響樂團開啓慶祝建黨百年紅色巡演的首場演出,也由此踏上從石庫門到寶塔山重走革命路的音樂征程。擺放在國家大劇院公共區域的“聆聽·百年迴響”聲音互動裝置吸引了衆多聽衆駐足。“這臺裝置從上海運抵北京,將會收集聽衆的紅色記憶,在之後的巡演中也會繼續收集大家的心聲,並於6月回到上海,在上交音樂廳外的長廊展出。”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說。

演出由指揮家、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峯執棒,聯手女高音歌唱家周曉琳、男中音歌唱家楊小勇,奉上《紅旗頌》《沁園春·雪》《紅梅贊》《春天的故事》《延安頌》等多部深刻在國人心中的時代之音。同時,上海交響樂團爲建黨百年委約新創的《中國頌》《我們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父輩》在歷經多次修改後,終於付梓,在首都的舞臺上完成世界首演。這也是上海交響樂團在時隔六屆之後,再度獻演國家大劇院“中國交響樂之春”。

用熱情抒寫對黨和人民的誠摯情懷

在建黨百年的重要歷史時刻,上海交響委約賈達羣、於陽、郝維亞、楊帆四位出生於不同代際的作曲家,以不同的藝術觸角和創作理念,同寫時代主題。其中,於陽、郝維亞、楊帆三位“60後”“70後”“80後”的《中國頌》《我們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父輩》則率先在俞峯的指揮下首次完整上演。“於陽《中國頌》融合了《東方紅》的旋律,能夠感受到新中國誕生時的澎湃心情;楊帆《父輩》帶着深深的懷念,有一種緬懷的情意;郝維亞《我們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的核心是堅持理想,不忘初心,勇往向前。”俞峯說,在去年的試聽研討會後,這些作品被不斷修改、反覆打磨,蘊含着對黨、對人民的誠摯情懷。

“重大題材的交響樂創作,考驗着作曲家的歷史積澱、人文思考和藝術情緒。”這是於陽創作《中國頌》的心得。“像是《紅旗頌》這樣的經典主旋律作品,凝聚着老一輩藝術家的熱忱,對我們後輩作曲者來說,創作時要有守正創新的理念,從生活出發、用情感勾連,投入我們發自內心的熱情。”這是寫完《父輩》的楊帆,所生出的由衷感悟。“追求自由和思索是我們不變的初心,凜冽之後一定會有一場春天溫暖的雨,一個民族不僅要腳踩大地也要仰望星空,團結在一起奔跑就可以贏得勝利。”這是譜寫《我們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的郝維亞,對未來的熱烈期冀。

奏響慶祝建黨百年的紅色經典

音樂會上除了首次與聽衆見面的委約新作,還有見證黨的發展征程的多部中國時代經典。作曲家呂其明創作的交響詩《紅旗頌》,由上海交響樂團於1965年第六屆“上海之春”上首演,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傳唱,《紅旗頌》已是無數華人心中的親切鄉音,在今年喜迎慶祝建黨百年的歷史時刻,該作更是在各地舞臺頻繁上演,此番紅色巡演路上上海交響將爲多地觀衆再現權威演繹。

由羊鳴、姜春陽、金砂等作曲的歌劇《江姐》是中國歌劇史上的經典,音樂會中選取了作爲歌劇點睛之筆的主題歌《紅梅贊》。此外,反映抗日戰爭時期全民族衆志成城抵禦外敵的《延安頌》,深深烙印在國人腦海,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後全新時代的《春天的故事》,由田豐根據毛主席詩詞爲藍本創作的《沁園春·雪》也都悉數上演。

上海交響將於4月29日開始,攜與北京首站同樣的演出班底和曲目,繼續前往杭州、贛州、長沙、武漢、延安等革命聖地嘹亮放歌。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紅色巡演的六場演出將被貼上“上海出品”的品質角 標,被納入第37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

探索主題委約創作新機制

上海交響首次嘗試同時委約多位作曲家進行主題創作,給他們充分的創作空間,並分階段面向不同羣體試演,讓作曲家在寫作過程中就能聽到有效反饋,解決了他們通常“在作曲到演奏這段間隔,樂譜躺在桌子上不可名狀的恐懼”。

比如三部力作從去年研討會上專家面前初試啼聲,中國愛樂、上海交響、廣州交響三團在北上廣三地新年音樂會上聯合片段試演,到此番最終將作品完整搬上舞臺,作曲家有多次機會聽到作品在音樂廳裏及觀衆前的演出效果,進而可以針對性地修改打磨,甚至推倒重來,直至找到符合舞臺的理想音效。

除此以外,委約新作也將在紅色巡演路上六次奏響,這種“多團共演+多地巡演”的創作生產機制,可以如共享單車一樣“共享”委約作品,加大傳播範圍,從源頭上避免一次性作品的出現。

上海交響樂團供圖

作者:姜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