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本核廢水排海,專家:“就像潘多拉魔盒被打開”

放射性核素通過食物鏈最終將進入人體

日本政府4月13日召開相關閣僚會議,正式決定向海洋排放福島核電站的核廢水。據悉,這批覈廢水總量超過100萬噸,排放工作預計在兩年後開始。

雖然日本方面表示,在正式排入大海前會對核廢水進行過濾並稀釋,但依舊引發巨大爭議。

縱觀人類歷史,還從未出現過將處理核事故的核廢水排入大海的先例,此前切爾諾貝利和三里島核事故,都是大氣釋放。日本此舉不僅僅關係本國安危,更將對全球的海洋環境、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

專家表示,日本將核廢水排入大海,如同潘多拉的魔盒被打開了。海洋生物對放射性核素會產生富集作用,即在其生命週期中不斷吸收核素。長此以往,這些海洋生物中的放射性核素就會比海水裏的濃度要高。而人類處於食物鏈頂端,最終也將影響到人體健康。

“理應再儲存更長時間”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導致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泄漏,4個核反應堆不同程度受損,其中3個反應堆發生堆芯熔燬。

核電站不得不引入海水冷卻受損堆芯,海水與滲入反應堆的地下水及雨水,形成了大量放射性核廢水。目前,超過120萬噸的核污水被暫時存放在上千個大型儲水罐中。

而且,福島每天仍在產生約140噸核廢水。東京電力公司表示,預計到2022年秋季,核廢水將達到儲水設施137萬噸容量的極限。

4月13日,日本政府召開相關閣僚會議,正式決定向海洋排放福島核電站的核廢水,排放工作預計在兩年後開始。

事實上,世界上有部分國家的核設施曾向海洋或者以其它方式排放核廢水,爲何日本此舉引發高度關注?

多位核安全方面專家表示,核電站排放的廢水與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後的廢水完全不同,二者不可混爲一談。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核能總工程師鄭明光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總體上來說,正常核電運行情況下的中低放射量廢液排放,只要滿足國際排放標準,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影響。然而日本這次由於有燃料破損,大量高放射性核素進入水中。

根據東京電力公司數據,核廢水中包含63种放射性物質。

2019年,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稱,核污水中含碘-129、鍶-90、釕-106、碳-14等放射性元素。其中,碘-129可以導致甲狀腺癌,鍶-90更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一類致癌物清單,易致白血病。

2020年有環保組織指出,福島核污水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和其他放射性物質的含量之高相當危險,存在損害人類DNA的潛在危險。

根據東京電力公司目前已經披露的排放計劃,在排放前會對核廢水進行處理,絕大部分放射性元素都可以清除,但是“氚”沒有辦法徹底清除,到時會將核廢水中的氚濃度稀釋至日本國家標準的1/40(即1500貝克勒爾/升),是國際衛生組織設定飲用水標準10000貝克勒爾/升的1/7,不會對海洋造成污染。

事實真是如此嗎?

不能低估放射性核素衰變的時間

很顯然,目前公佈的信息並不能打消外界的擔憂。

一位國內核安全專家質疑目前的數據不夠公開透明。他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核廢水排入大海後的具體影響,要根據排放時的具體體量、含量數據再作進一步的判斷。這就要求日本政府在排放過程中更加公開透明。

鄭明光表示,日本需盡最大努力,本着負責任的態度儘量降低長壽命放射性核素的排出。同時在排放過程中應該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檢測、監督,特別是邀請周邊的成員國對其過程與後果進行評估。

除了直接排放入海,核廢水處理就沒有別的辦法嗎?

前述核安全專家表示,蒸發釋放和地下掩埋是較爲常見的做法。“但蒸發釋放工期長、費用高;而地下掩埋則因爲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且地震多發,有發生二次泄漏的可能,所以排污入海對日本來說是最便宜、工期最短的方法。”

然而,日本雖然省錢了,卻將對全球產生深遠影響。

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指出,福島沿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洋流。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10年後蔓延至全球海域。綠色和平組織核專家指出,日本核廢水所含碳14在數千年內都存在危險,並可能造成基因損害。

上海海事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海洋環境專家朱文武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放射性污染物和其他傳統污染物不同,許多放射性元素如碘、釕、銠、碲、鈷和鍶是無法消除的。

朱文武進一步表示,“放射性核素衰變的快慢是由原子核內部自身決定的,與外界的物理和化學狀態無關。以氚爲例,它的半衰期約12年,也就是說過了12年,雖然有一半的氚原子核衰變而無害,再經過12年,還有四分之一的氚仍然有害。再比如,‘銫-137’這種同位素,半衰期約30年,如果放到自然環境中,要想實現99%衰變,則需要幾百年的時間。”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核環境工程教研所所長王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海洋是整個人類的共同財產,不是日本一個國家的,不是它的“後池塘”,尤其是對中韓兩國作爲鄰居來講,必須要打招呼。另外,應該由中韓等有能力進行檢測的國家,對日本核廢水的真實數據進行覈驗,這是最起碼的。再有,整個排放過程,比如每年排放的流量以及排放的地點都必須公開透明,在環太平洋國家的監督之下進行,這纔是一個國家該有的負責任的態度。

放射性核素通過食物鏈最終將進入人體

那麼對於大衆來說,排入太平洋的核廢水會對海洋生物和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海鮮還能否繼續喫?

據相關分析,日本東海岸有日本暖流,它會源源不斷把日本排泄的污水匯入北太平洋暖流,洋流會帶着污水在整個北太平洋循環,沿岸國家和地區有十餘個。而且,核廢水會順着洋流在北太平洋繞一圈,最後也會到達我國臺灣地區附近。

不過在朱文武看來,核廢水就像潘多拉魔盒。放射性核素一旦投入海洋,就會被海洋生物所吸收。在生態系統中,海洋生物對放射性核素會產生富集作用,即在其生命週期中不斷吸收核素。長此以往,這些海洋生物中的放射性核素就會比海水裏的濃度要高。而人類處於食物鏈頂端,最終也將影響到人體健康。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教授張金良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目前獲得的信息是,預排放廢水中殘留的放射性物質包括氚、銫-134 、銫-137、鈷-60 和鍶-90等多種放射性核素,其可進入到水生生物體內,通過被污染水產品的攝入進入人體造成內照射,可危害吸入者的健康。

因此有分析認爲,面對這種現狀,全世界漁業都會受到影響。

日本漁業團體4月13日發聲明:“我們無法容忍這個做法,這是一個讓人遺憾的決定。”日本全國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認爲,一旦核輻射污水排入大海,勢必導致水產品安全性遭質疑。目前多個國家已開始醞釀是否要禁止日本水產品進口。

我國是水產品消耗大國,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海鮮產品的消費量,呈現出快速上漲的趨勢。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20年中國人均海鮮消費量將達到約36公斤。

2020年,我國海鮮進口量爲127億美元。不過據媒體報道,我國海產品十大進口來源地分別爲俄羅斯、厄瓜多爾、印度、加拿大、越南、美國、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挪威以及泰國,日本並未在列。

此外,我國海洋漁業或許也將受到影響。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鑑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捕撈產量爲1000.15萬噸,總產值爲2116億元。

“放射性核素不像其他常見的海洋污染物,它是一種同位素,屬於原子層面,不可能像分子一樣簡單過濾,處理也需要非常專業的設備,因此漁業對此是‘防無可防’的。”朱文武建議,相關檢測部門今後要加強對我國近海海水及海產品放射性核素含量的監測監管。

目前市場普遍認爲,將核廢水倒進太平洋,在季風和洋流作用下,將對我國海域的海洋生物造成一定影響。

受此消息影響,國內水產養殖企業受到資本市場追捧。連日來,A股水產養殖股持續走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