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小米必須造車?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高飛 

來源:奇客故事(ID:cybergushi

傳統車廠不是下一個諾基亞,汽車也不是下一個智能手機。

入局造車這事,已經變得比較庸俗了。一眼望去,似乎人人都在造車。有互聯網體系的滴滴和百度,做傳統生意的恒大地產,做智能硬件出身的小米和大疆,以及自己不造車、但和傳統車廠聯手造車的華爲。

當然,還有一直在回國路上的賈躍亭。

一切風口的背後都有原因,汽車的故事則可以從喬布斯說起。是因爲在智能手機之後,市場在尋找下一款明星產品久矣,這個尋找過程,從喬布斯本人還在世的時候就開始了。

喬布斯在2007年不僅用“再一次發明手機”的口號發佈了一款產品iPhone,還創造了一個產業,並帶給市場一個啓示。

iPhone創造的產業是智能手機產業。

十年過去了,智能手機產業已經變成年銷量超過十億部,產值萬億的龐大市場。

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智能手機如此成功,太受用戶歡迎了,所以短時間內,就實現了全球範圍內的用戶普及。

這就造成一個副作用,就是早在過去幾年,智能手機就進入了緩步發展期,甚至在有些年份出現了同比年度下降。

而iPhone帶給市場的觀念啓示,就是可以通過新技術,再發明一款既有產品,卻依然可以創造重大機遇。

通過iPhone,喬布斯告訴業界,利用新的技術,重新定義一個既有傳統產品,同樣能創造巨大的市場機會,並不用全新發明。

如同喬布斯自己,用互聯網、計算技術重新定義併發明瞭手機一樣。用句現在時髦的話,iPhone就是手機的數字化轉型。

這比完全創造一個新產品,起碼看起來要容易一些。

所以,在智能手機逐漸進入平臺期之後,人們一直在傳統產品上,尋找重新定義的機會。大家覺得這個產品要有這麼兩個特點:能用得上新技術,市場要足夠大。

尋找的過程並不容易。

從智能眼鏡、智能手環、智能手錶、智能電視,一衆產品被重新發明下來,雖然也吸引了一些用戶的目光。但始終沒有一個產品,能達到智能手機的高度。

直到重新發明汽車的機會出現,人們似乎漸達成共識,智能手機的下一站,很可能就是汽車了。

第一,和其他電子產品比起來,汽車對技術的使用,簡直可以說是要素過多。從新能源,到5G,從人工智能,到顯示界面,沒有汽車用不上的技術。

其次,汽車業的體量足夠大。全球乘用車市場,一年有8000萬的銷量,而汽車的價格是手機的百倍左右,所以它是和手機業價值持平的市場。

儘管如此。我認爲,汽車還是成不了下一個智能手機。

因爲智能手機的成功,不僅是技術的集成,和市場的龐大,還因爲它取代了電腦,成了人們新的信息終端,成了現代生活工作最重要場景的最重要承載工具。

信息的工具能力,纔是智能手機決勝千里的關鍵。

手環、手錶,眼鏡,之所以達不到預期,是由於它們的屏幕和計算能力限制,決定了信息接收和創造效率比手機更低。而電視屏幕雖然足夠大,但是我們對這款產品接觸頻次和接觸時間卻不夠長,所以也無法成爲主流信息終端。

智能手機,是剛剛好的那一個,在信息接收量、設備功耗和計算能力之間取得了完美平衡。

我們可以用它收發消息、創作觀看短視頻,賣東西購物,一切和信息有關的需求,智能手機都是最方便的一個。

從這個角度看,汽車擔負不起信息終端的使命,這和汽車的使用場景有關。

傳統汽車中的人類角色有兩種,司機和乘客。

對公共交通的乘客來說,無論汽車如何更智能,汽車依然是一個公共產品,其信息獲取的便捷性和隱私性,依然不如手機。

對司機自身來說,即使實現了自動駕駛汽車,那麼汽車也只是解放了司機羣體的注意力而已。

司機很可能選擇把騰出來的雙手,放在自己的智能手機上,而不是操控一塊汽車內的屏幕。

所以汽車,就算看起來多麼像一個裝了四個輪子的手機,也依然不是那個人們期待的下一個信息工具。

不過,汽車的再造過程,依然可能創造巨大的產業價值,但它走的不是智能手機的路。

智能手機的價值在於信息,新能源智能汽車的最大價值,則在於「時間」。

根據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中國有接近40%的城市道路,在通勤時間,處於緩行擁堵狀況。

有大量人類可以用於休息或者工作的時間,被無意義的消耗在交通工具上。

如果汽車能夠實現自動駕駛,起碼以億計算的司機人羣,每天將多出平均一個小時的可自由支配時間。

如果再考慮自動駕駛對交通路況的改善作用(完全的智慧交通,道路甚至不需要設置紅綠燈),這些每天解放出來的十數億小時的時間,將會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福祉(多睡半小時,就是打工人幸福感爆棚的事情了)。

如果說世界的運轉,離不開物質、能量、信息和時間等核心元素。

智能手機的價值,等同於信息的價值。

汽車的價值,則等同於時間的價值。

說一句政治不正確的話,汽車對於碳中和的幫助(能量上的價值),也遠不及其創造的時間價值大。

新能源汽車雖然掛着新能源的前綴,但核心命脈則是自動駕駛。

自古以來,汽車作爲交通工具,它要解決的問題,始終是交通問題,是一個將包括人在哪的物質,從甲地移動到乙地的問題。

既然汽車不是信息工具,這個產業就不會完全遵循摩爾定律(儘管特斯拉始終在推動降價)。交通的問題,也遠不止是汽車自身問題,是車、路、人、城市在內的系統工程,更涉及貿易、就業、製造業轉移問題。

所以汽車市場不會像科技產品那樣,快速演化爲極化的「二八格局」[注1]。

在智能手機產業發生的,新勢力對傳統勢力的快速顛覆,也就難在汽車產業重複上演。就像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傳統車廠不是下一個諾基亞,而汽車也不是下一個智能手機。

新勢力固然跑得快,但又無法拉開更遠的距離,自然有新-新勢力不斷入局。

[編者注1]:二八格局(又稱“二八定律”),由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發現。他認爲,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文中此處意指:20%的強勢品牌通常佔有80%的市場份額。二八定律可以解釋和解決很多社會學、企業管理學等問題。比如,20%的人手裏掌握着80%的財富。或者,假如20%喝啤酒的人喝掉80%的啤酒,那麼這部分人應該是啤酒製造商注意的對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