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方标准《社区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日前在网上发布,将于年内施行。这部规范在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意见,成文内容基本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体现出北京的城市治理思路和治理水平。

说到社区菜市场,大家都不陌生,其直接关系着生活在城市、乡镇社区居民的“菜篮子”。北京的社区菜市场起步较早,多年来深受周边群众喜爱,一些上了岁数的人还保留着在菜市场附近小摊吃点心的习惯。随着互联网商业的兴起,网络团购逐渐火爆,虽然对社区菜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后者依然在居民心里占据着一席之地。究其原因,主要有价格亲民,位置近便,而且菜品往往要好过网络团购。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社区菜市场还承担了保证居民食物供应的重任,为战胜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有效的民生减压阀和稳定器。

同时也要看到,社区菜市场还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货运车辆无序停放堵塞交通;不同类型食品混合摆放,活畜禽夹杂其间,造成安全隐患;垃圾杂乱堆放在露天地面或者摊位旁,影响整洁美观;消费者维权渠道不畅通。对此,北京及时出台《规范》,对上述问题作了明确回应。其中要求,社区菜市场要有非机动车停放区;生熟食品、鲜活食品和其它食品、预包装食品和散装食品、待加工食品和直接入口食品分开,且不应经营活畜禽;应按垃圾分类要求配置废弃物收集容器,新建菜市场应配置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消费者造成实质性损失的,菜市场应先行赔付。不仅如此,《规范》进一步提出了社区菜市场设置的服务人口、服务半径标准,蔬菜经营区营业面积标准等,并贴心地规定可采用老年卡、电子支付等便民结算方式。可谓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好事做进了群众的心坎里。

民生无小事。《规范》聚焦于老百姓的“菜篮子”,内里却折射出北京对民生工作一如既往的执着。北京提出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民生福祉向来被摆在突出的位置加以谋划部署,切实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分、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与《规范》同步的,还有北京陆续端上的其它“民生大餐”。比如,升级京医通服务,不用插“社保卡”或“京医通卡”就能在所有市属医院实现无卡就诊;升级住房公积金便民服务,推行个人住房贷款证明告知承诺制,可用本人名下任意一张银行卡作为提取业务用卡,简化已故职工公积金提取办理材料;升级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服务,在既有银行代扣缴费方式之外,新增银行柜台、银行APP和网上缴费等途径;升级散装汽油购销服务,推出散装汽油购销手机APP实名登记、派出所实名登记措施等等。这些过程中都贯穿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为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真正转化为工作实效,北京正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相信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惠民政策、利民好事将持续涌现,首都也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任秀

图文来源于网络,欢迎关注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