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舞州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山西襄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共同承辦的“非遺保護的數字化賦能——國家級非遺炕圍畫(襄垣)數字博物館啓動暨學術研討會”於2021年4月15日在京舉辦。

炕圍畫又稱牆圍畫,是一種民間常見的室內裝飾畫,在中國北方尤其是山西廣泛流行,是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強的造型藝術形式。山西襄垣炕圍畫於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得到良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但隨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逐漸發生改變,大部分新民居不再用炕圍畫裝飾居室,[MOU1]炕圍畫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一些被遺棄在舊宅的炕圍畫也亟需保護。在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支持下,山西襄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在2020年啓動了襄垣炕圍畫數字博物館項目,旨在通過數字賦能,讓炕圍畫煥發新顏。

多年來,我國的非遺保護在政策法規制定、普查工作開展、名錄體系建設、保護機制完善及信息化保護和宣傳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效,尤其是在信息化建設方面,依託物聯網、大數據、5G、雲計算、AR/VR等數字技術的發展,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技術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山西襄垣炕圍畫數字博物館的啓動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做出的有益探索。

襄垣炕圍畫數字博物館藉助三維數字模型技術和VR技術,對炕圍畫進行全景式展示。它不是線下實體博物館的簡單呈現,而是創造了一個虛實結合的炕圍畫生態系統。本着打造一個生動的、生活化的、有溫度的人文襄垣炕圍畫數字館的理念,主創團隊通過多次採風和調研,收集了襄垣地區有代表性的特色自然環境、民居建築、民俗場景等,最終創作出集太行山文化、襄垣特色的民居建築羣、民俗場景爲載體的炕圍畫數字館。同時,博物館將炕圍畫知識、襄垣本土戲曲、曲藝(鼓書)、民歌、文學作品、特色民俗活動、特色手工藝、地方土特產等與炕圍畫有效鏈接、有機融合,打造出一個多維度的數字VR交互體驗空間。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就“非遺的數字化賦能”展開熱烈的討論。山西省非遺中心原主任、研究館員趙中悅介紹了山西省非遺保護的情況,並對襄垣炕圍畫數字館率先做出的探索給予肯定。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從非遺的當代性、多樣化、情感表達以及表現形式與功能的變化關係等角度,指出當下的非遺保護工作應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動態調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任建新從“記錄、解構、傳播”三個方面闡釋了非遺的數字化賦能;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明娣在肯定數字化爲非遺賦能的同時,提出還要強調精神賦能,深挖非遺的意涵;中國旅遊研究院副研究員黃璜提出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非遺已經構成文化旅遊的重要抓手和內容,在實際建設工作中應提高文化部門指導工作的話語權。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呂品田在總結髮言中高度肯定了數字博物館建設所展現出的超越現實的鄉土情懷,並寄希望繼續探索炕圍畫的當代價值和未來前景。此外,山西省襄垣縣文化旅遊局副局長張中華,襄垣縣非遺保護協會會長、研究館員張嶽公以及國家級傳承人郝彥明等相繼發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