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陪你一起長大》裏,四個不同的家庭在育兒、教育的路上,面臨着各種挑戰。

其中新月家擁有着最好的物質條件和最優的教育資源,可新月也是幾個孩子裏最不自由、壓力最大的“別人家的孩子”。

新月的表現在周圍人眼裏完美地無懈可擊,可這次她的行爲卻讓媽媽都覺得驚慌失措。

新月在幼兒園裏,自己從滑梯上跌落,卻向老師謊稱是奚望推了她。

不僅如此,面對爸爸的一再質問,當着已經知道實情的媽媽,還鎮定地編出新的謊言來給自己打掩護。

不少網友看到這裏,特別心疼被冤枉,卻有口難辯的小奚望,也爲甦醒鳴不平,在彈幕裏評論道:

“小小年紀就那麼有心機。”

“新月不簡單。”

“長大了也不是省油的燈。”

的確也有孩子會在某一瞬的念頭之下,做出了讓父母都無法理解的舉動,但對於5、6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撒謊行爲並不是什麼周密算計後的結果,不會有心機到摔傷自己去栽贓別人,而是孩子採用了一種錯誤的方式在維護自己。

新月的撒謊不是沒有緣由的:生活在一個缺少容錯機制的家庭環境中,讓孩子變得不敢犯錯,更害怕認錯。

01

不容犯錯的孩子不能輸,不能錯

容錯機制本身是工程設計裏的一個概念,百度百科上對它的解釋是:

容錯機制指的是某種系統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的一種允許或包容犯錯情況的發生。

簡單來說就是有限的允許或適當的包容犯錯,這對一個孩子,甚至他的家庭來說同樣重要。

可新月恰恰生活在了一個不容犯錯的家庭裏。

爸爸顧家偉常把“第一”掛在嘴邊,對於新月有無限的要求,卻沒有有限的包容。

儘管新月在幼兒園公開日上有着出色的表現,但當李非凡的魔方表演同樣獲得掌聲時,顧家偉就反過來遷怒新月媽媽,指斥新月的表現不盡人意。

在日常生活裏,新月作爲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卻要面臨大大小小的考試,但在顧家偉眼裏,即使是小考也不能存在失誤,不管是周測,還是綜測次次都要拿第一。

比起爸爸,新月更依賴媽媽,在新月眼裏媽媽林芸芸是自己的守護者,也是“盟友”。

但是林芸芸一面心疼女兒,一面卻卑微地屈從着丈夫的要求,給女兒套上了只能優秀的精緻外殼。

她維護女兒的方式,就是在顧家偉面前幫女兒打掩護,在私下要求女兒趕上優秀的標準,遇事就趕在顧家偉發難前,儘量與女兒把事情抱團消化了。

不管是爸爸的嚴厲,還是媽媽戰戰兢兢地維護,都給孩子一種印象,不管錯誤大小,犯錯等同於恥辱,哪怕令自己受傷了,也會把失誤當做是錯誤。

新月怕被爸爸責罵,同樣怕爸爸因自己的不好,而對媽媽指責。

所以聽到媽媽謊稱接到過奚望媽媽的道歉電話時,再一次對爸爸撒謊,說自己和媽媽一起聽的電話。

新月知道媽媽是掩護自己,但是卻看見媽媽都在撒謊,便模仿着媽媽的方式,去保護媽媽,不想爸爸再刨根問底。

新月怕爸爸發現自己跌傷的失誤,更怕爸爸發現自己在失誤之後,說了謊。

不容犯錯的孩子不能輸,不能錯,否則他們就會擔心失去父母的溫柔與關注,那些“冷冰冰”地失望,讓孩子如履薄冰,生怕踏錯一步。

可就像沒有完美父母一樣,哪有什麼完美的孩子。

缺乏容錯機制的家庭只是通過控制,強壓出了有着光鮮外表,卻只會在條條框框中行走的牽線木偶罷了。

02

接納孩子的“有效犯錯”,纔是在幫助孩子成長

我們通常以爲錯誤只分大小,往往在父母眼裏,大錯當然是不能犯的,而小錯是不必犯的,可實際上犯錯也分“有效”與“無效”,有效的小錯誤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最好的“打磨石”。

心理學家馬努.卡普爾教授在2006年,通過分析完成任務時,所具備的目標和呈現的結果,提出了“無效成功”和“有效失敗”的概念。

何爲“有效失敗”,何爲“無效成功”呢?

那些只會“按圖索驥”的孩子的確能呈現出完美的結果,卻缺少了思考和創意,算是無效的成功。

而自己擺弄出結果的孩子,在中途出現過失誤,結果有所瑕疵,但不斷改錯也是不斷思考的過程,這對孩子來說是收穫進步、獲得突破的“儲備”,這就是有效的失敗。

比起無效的成功來說,有效的失敗具有更長遠的正面影響力。

侄女在上二年級時,寫作業總是粗心大意的,每天全靠大人替她檢查,督促訂正,作業篇篇都是A。

“媽媽,你看你,都沒給我好好檢查,害我得了大紅叉” ,這天侄女放學回家突然發起了脾氣,原來頭一晚表姐加了班,回家晚,表姐夫一人照顧兩個孩子,也忙忘了檢查作業這茬。

“聽到孩子用這樣的語氣和我們說話,我的火蹭地就上來了,她犯錯到成了我們的責任了。”

於是表姐告訴侄女,以後每樣作業多給她十分鐘自己檢查的時間,第二天如果出現了錯誤,後果自己負責,以後大人只看訂正的結果。

一段時間內,侄女也因爲作業本上的內容頻頻出錯,被老師點過名。

但“栽過跟斗”後,寫作業認真多了,還學會了用尺子比一道,做一道,考試時因粗心而導致的錯誤也減少了。

對於侄女來說自己犯錯,自己找到方法去解決問題,讓錯誤減少,就是把失敗變成了一件有效用的好事。

“有效失敗”不僅是針對學習上,在生活中是一樣有用的。

就拿新月受傷這件事來說,如果新月生活在一個有着容錯機制的家庭裏,她就不會下意識地首選逃避,而是更關注自己情緒的疏解,也能意識到下回一定要站在安全的地方,這就是在失誤中所積攢的保護自己的經驗。

但反過來她一直擔心受到爸爸的責罵,心裏始終在糾結不能有任何失誤,要把失誤掩藏起來,那在做出推卸責任的舉動時,也無心去觀察自己的失誤,積累生活的經驗,這樣的結果只是“無效失敗”。

生活中的“有效失敗”更能幫助孩子修正錯誤認知,尋找解決辦法,當再次遇到同樣狀況時,孩子會自發地去預估並規避風險。

03

能“容錯”的家庭,纔是孩子成功的底氣

我們通常在孩子犯錯後,把更多的焦點集中在了事情的結果上,卻忽略了成人的態度左右了孩子處理錯誤時的關注點,如果孩子把關注點全部放在父母的情緒上,害怕的狀態下,孩子就只顧着討好父母,或快速消除父母的怒氣,又怎麼會有心思去總結不足、去收穫經驗?

那我們要怎麼打造家庭裏的容錯機制能?

首先,父母要和孩子保持一定的界限感。

不管是在哪種親密關係裏,一種關係要維持親密感的前提,反而是保持一定的界限感。

但界限感不僅僅是指不去探究對方的隱私,也包含不去操控對方的行爲。

親子關係裏是一樣的,我們要允許孩子去做自己,允許他們去做嘗試,在安全的底線內,犯點錯,對於孩子來說是成長路上的補充劑,能讓孩子更有力量去應對挑戰,對抗風險。

接下來,在孩子犯錯之後,父母多與孩子討論過程,要比死盯結果更明智。

與孩子討論,不是爲了告訴孩子“你什麼都做不好,只能照着我做”,而是爲了引導孩子思考,通過對過程的回顧,自己推導出正確的方式。

當然,父母也可以提供自己的經驗,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不管孩子選擇的結果怎樣,至少他們感受到了父母的支持,對於孩子來說這份支持就是一種溫暖的回憶。

三毛曾說:

“一場付出艱辛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

我們在面對孩子的小失誤時,表現得越包容開放,孩子才越有機會去改變、去探索,父母需要做的便是跳出當下的情緒,去擁抱孩子,看見錯誤背後,那雙期待着被關懷的眼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