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未來十年保險行業規模將增長4倍 健康險需“破圈”主攻中產人羣

華夏時報記者 吳敏 北京報道

今年初,摩根士丹利發佈了一份關於未來10年中國大消費市場展望的報告,名爲《消費2030:“服務”至上》。報告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消費市場規模將在下一個十年中翻倍,達到12.7萬億美元,比2017年預測的9.7萬億美元高出30%。這也意味着下一個十年裏,中國的消費市場規模將保持年化7.9%的增長率,成爲全球消費市場規模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同時,報告認爲,未來十年,中國的消費格局將發生巨大變革,而這場變革的主要驅動力爲收入、人口特性、技術、政策和文化五個因素,其帶來的結果是,服務性消費佔比將會提升,其爲GDP創造的價值將超過商品。

據摩根士丹利預測,到2030年,平均每個中國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從2020年的6000美元翻倍增長,達到12000美元。同時,到2030年,中國35-44歲的人口將增加13%,55歲以上的人口將增加36%,這兩個年齡段的人羣,構成人口基礎最大的羣體。同時20-34歲的人口將減少21%,45-54歲的人口數也將減少21% 。

由於人口代際的變化,主力的消費人羣將從年輕人個人式的消費,慢慢轉移到家庭及養老相關消費,這樣的大背景趨勢下,摩根史丹利認爲,未來十年,保險行業的市場規模將是現在的4倍以上,達到2.5萬億美元,也就是15萬億到17.5萬億人民幣之間。其中,健康險的增速將保持年化15%的增長率,並在2030年達到4490億美元,也就是2.7萬億到3.1萬億人民幣之間。而壽險和健康險的滲透率,也將從目前的3%和0.7%,在2030年增加到7.4%和1.7%。

這一數據與國常會描繪的健康險的未來圖景大致相同,去年初,國常會發布的《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中提到,力爭到2025年,健康險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頂層設想中,我國商業健康險應當與社會醫保密切結合。不過,健康險作爲獨立險種覆蓋率仍然不足,保險支出佔衛生費用支出比例較低,尚未成爲公共醫療保障體系的有力補充。具體而言,國內社會醫保定位“低水平廣覆蓋”,按地市統籌管理,統籌層次低,保障範圍有限,保障水平低,當前,我國醫療支出中,社保佔比爲61%,商業保險佔比11%,個人支出佔比高達28%。而WHO研究表明,國家醫療支出中個人支出控制在15-20%,才能避免“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

毫無疑問,定位基本醫療的社保不可能完全解決這一社會問題,作爲社保補充的商業健康險,需求和發展空間理應最大。這也被認爲是提高商業健康險普及度,發展健康險的重要依據。

當前,我國政府和社會醫療保險佔醫療健康費用的61%,個人支出佔28%,剩下的11%是商業醫療保險。

摩根士丹利在報告中提出,我國計劃在2030年將醫療費用個人支出比例降低到25%,但同時面臨着GDP增長的乏力以及人口老齡化問題,因此商業醫療保險將承擔更加重要的作用,預計2030年將兌付社會醫療總支出的20%。

實際上,去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印發的《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就確立未來10年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發展目標,“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爲主體,醫療救助爲託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共同發展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文件2次提到發展補充醫療保險,3次提到發展商業健康險,可見其重視程度,以美日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商業保險將成爲國家整個醫療保障體系中僅次於社保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必由之路,這個進程在政策推動下將進入快車道。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 Euromonitor 的數據,中國目前有600萬的高淨值人羣,以及5300萬的富裕人羣,過去五年的健康險需求主要來自於這兩個羣體,而到2030年,50%的人口將會成爲中產(年收入大於1萬美金),若按健康險能有50%的中產人口滲透率算,那麼意味着將擁有2.2萬億的市場規模。

這意味着,未來10年的健康險增長需要“破圈”主攻中產人羣,一方面需要推出創新的產品,也就是更多價格可承受的普通健康險而不是昂貴的長期大病醫保。另一方面,需要藉助渠道商的力量多開拓在線等成本低的渠道。

的確,根據《城市新中產保險消費生態報告》顯示,近十年來,在各年齡段羣體的每年新增保單的比例中,80、90後的保險購買佔比越來越高,2019年,80、90後新增保單已佔48.9%。從初次購險人羣的性別和年齡段分佈來看,80後已經接近70後,而考慮到目前70後比80後的財富積累時間更久、財富更多這一事實,80後在未來十年內的購險表現很有可能超越70後。同時,80、90後正是投保關係轉變的關鍵年齡段,隨着年齡增大、其投保關係從主要爲本人轉變爲兼顧自身和家人,這也是80、90後城市新中產應對不確定的未來的手段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