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程琦、劉曉晶4月16日報道: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是上海“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攻方向之一,本屆上交會上聚焦數字化轉型也是各企業參展亮點之一,特別是大國重工的數字化轉型備受關注。東方網記者在上交會現場看到,從地下到地面,從海洋到航天,上交會正展示着新時代下中國在基建、動力、製造、信息等領域的發展成果。

輸出動力值:智能製造爲大國重器注入新動能

在基建領域,近年來隧道工程的建設步伐逐步加快,“盾構機”因其構築隧道之“盾”而被認爲是隧道工程的關鍵技術之一。如今,“盾構機”經歷了從手掘式到機械式再到高智能化的發展歷程。在此次上交會現場,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展出了智能盾構建造技術,這是國內首次應用盾構自主巡航定位技術。

這項技術構建了完整的智能控制體系,實現了盾構機立體位姿的精準控制,有效降低了施工運維中突發小概率災害事件的比率,目前已成功避免10起一級風險,63起二級風險的發生。目前,這項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通信工程可以說一直是智能製造領域的關注重點之一。2021年“千兆光網”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標誌着國家明確了未來新基建部署的重點方向——用光纖取代傳統銅纜,進一步推進“光進銅退”。在這個領域,上海博達數據通信有限公司在此次上交會上帶來BDCOM博達光通信POL,它採用點到多點的組網架構,具有簡組網,高帶寬,低成本,易維護等特點,實現千兆光網到桌面。

在通信速度提升一個量級的同時,中國的航天領域也在以“噸”級的“速度”發展。藍箭航天技術有限公司在此次上交會上帶來三個“首臺”:國內首臺80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國內首臺8噸級液氧甲烷遊動發動機和國內首款液氧甲烷雙低溫液體中型運載火箭,這無疑爲商業航天領域注入“強心劑”。

搶佔制高點:數字化賦能助推大國重工轉型

21世紀以來,人類大規模開發海洋資源。中國擁有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海洋也一直爲中國經濟提供澎湃動力。近年來,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海洋工程的發展更是越上一個能級。

此次上交會現場,上海遨拓深水裝備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就帶來三款水下機器人,其中2000米液壓水下機器人可廣泛應用於水利水電水下結構物的檢測和維護、海底油氣管線的檢測和維護、海上油氣田和海上風電場的安裝檢測和維護、海底觀測網的安裝及維護;1000米級電動水下機器人廣泛應用於海底管線、電纜光纜檢測及維修、水下結構物檢測、水下打撈救援、水下無人偵查、反潛作戰、軍港工程水下維護等領域。同時,上海遨拓還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其中包括“基於虛擬現實(VR)技術的ROV輔助作業系統研發與應用”,可以說是數字化賦能海洋工程領域的重要實踐。

對於大衆來說,大型國有企業總給人一種“厚重”、“陳舊”的感覺,但在此次上交會上,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儀電(集團)有限公司讓觀展者顛覆了

認知。此次,上海電氣帶來數字賦能、城市數字治理、智慧醫療等領域的創新成果,比如“星雲智匯”工業互聯網平臺、智慧電站數字孿生系統、搭載人工智能診斷軟件的新款飛天Apsaras 128 CT和5G超聲遠程診斷系統等,開啓數字賦能的新時代。

此外,上海儀電也將展示基於“儀電雲”平臺的應用成果,以數據爲核心,創新運營模式,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競爭力,提高城市生活品質。

攻克高精尖:從製造到“智造”,構建中國“芯”路

一直以來,中國在芯片領域的發展道阻且長,但中國“芯”之路沒有捷徑可走,需要敢於嘗試,不斷總結經驗,尋找突圍辦法。此次復旦大學在上交會現場帶來了“全無線腦機接口芯片模組”,這是國內首款完全自主研發的產品,擁有全部知識產權。這款芯片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保持性能指標不變,功耗降低10倍,第一次支持無線供電功能,預計最快有望於今年下半年投入量產。

同樣在芯片領域,上海華虹(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目前擁有先進芯片製造主流工藝技術的8+12寸芯片的製造企業。此次,在上交會現場,上海華虹展示了以“中國智造”爲主題的12英寸和8英寸集成電路晶圓的先進、特色工藝平臺。在開拓“芯”之路上,不斷有從無到有,從0到1的突破。深迪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是中國首家設計、生產商用MEMS陀螺儀系列慣性傳感器的MEMS芯片公司,此次在上交會上展出的產品系列,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物聯網IOT、工業互聯網、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領域,將助力各行各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