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轄區內居民交談

東南網4月16日訊(通訊員 魏興谷 文/圖)調解矛盾糾紛,轄區內的老黨員當起了“調解員”; 勸導佔道違停,轄區內有一支文明勸導隊很活躍;巡查基礎設施破損,已經成爲轄區內每一個人的“本分”……

4月15日,行走在三明永安市燕西街道新安社區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鄰里之間有說有笑,互幫互助,共同呵護小區文明的新風尚。

社區文化搭臺、鄰里和諧相處、號召全民共建,這只是新安社區在探尋近鄰黨建的一個縮影。從發現社區鄰里之間的陌生,到搭建一個個零距離的鄰里平臺,新安社區一直在尋找黨建引領社區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途徑”。

“門對門”成了“陌生人”

“隨着幢幢高樓大廈的拔地而起,防盜門和貓眼成爲城市套房裝修的標配,這些物理空間上的隔絕,在一定程度上關閉了心靈空間相互交流的閥門。”新安社區黨委書記、主任王清芳說,在一次社區大走訪中,他們發現小區內的居民,竟有八成與鄰居不熟,甚至叫不出對方名字;七成居民遇到問題不會求助鄰居。

曾經,街坊鄰居是伸出手就能觸到的朋友,大人們之間互相串門談笑風生,小孩們走街串巷踏入誰家都能玩上半天,有什麼需要幫忙,家門口一聲吆喝,一幫子人都跑來了。這樣的鄰里和諧景象消失了,還變成了如今的“門對門”竟是“陌生人”。

如何改善鄰里關係?近年來,新安社區立足社區實際,緊扣“近鄰勝遠親”的理念,凝聚駐區單位黨組織和黨員、居民力量,推進黨組織觸角向樓棟延伸,實現小區黨組織和黨的工作有效覆蓋,並積極探索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有效載體,着力建好鄰里驛站,打造近鄰家園文化。

滿足居民“微心願”

“微心願”促進“鄰里情”

“年紀大了,想要一個按摩器。”心願發出,轄區內,80多歲的空巢老人張大媽如願以償。

在新安社區黨委開展的“居民點單、黨組織派單、黨員接單”的“三單制”服務模式,讓轄區內居民實現心願已經不是新鮮事。“這裏的黨員敢接單、有辦法、會服務。”也已經成爲轄區居民茶餘飯後的討論話題。

實施“三單制”服務模式,亮出“有困難找支部、要服務找黨員”承諾,滿足居民多元化需求,黨員根據自己的特長或者社區黨組織的安排接受任務單,有針對性開展便民服務。截至目前,駐區單位和居民“點單”100餘次,經社區梳理,其中60多件由黨組織“下單”和黨員“接單”,並做到件件有回應,事事有落實。

鄰里節

新安社區還通過舉辦鄰里節,搭建了一個鄰里互動的平臺。轄區居民們在狂歡中拉近空間距離,貼近心理距離,感受親密和諧的鄰里氛圍。

“我們不僅要在硬件設施上滿足居民的需求,更要實現居民心理上的文化需求。”王清芳說,舉辦鄰里節活動就是爲居民搭建一個交往的平臺。

“紅色”文化活動

“紅心”解開“千千結”

在推進近鄰黨建工作中,新安社區還融合黨建聯席會、紅色物業、紅色鄰里驛站以及小區黨支部等,把黨組織沉入小區,將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等各方力量擰成合力,推動物業管理工作從行業管理向社會治理轉變,這一做法有效破解了小區物業管理難題,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數。

如何解開小區治理“千千結”?新安社區把居民關注的“關鍵小事”作爲“民生大事”來抓,用黨建這枚繡花針穿起小區治理千條線,打通了黨組織服務羣衆“最後一百米”。

“紅色物業”、紅色鄰里驛站能不能在小區裏落地生根,關鍵在於是否“紅”出特色、“治”出成效。長期以來,新安社區內的新安大院小區因開發期數不同,雖然小區由同一家物業公司管理,但收取的物業費卻並不相同,小區內許多業主的意見很大。

“通過黨員帶頭入戶徵求居民意見,最終小區的物業費統一價格收取。”新安大院小區業委會主任李三喜說。

物業費統一後,在推行過程中卻遇到了阻力,小區的黨員又和社區工作人員一戶戶做思想工作,直到小區居民們接受物業費的收取價格。

“我們還要選出一批盡責擔當業主委員會、打造一批堅強有力基層堡壘、形成一批熱心公益志願先鋒隊,全面提升爲民服務水平,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王清芳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