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來設想一個問題:

假如你是一個年輕的女人,有着和自己相愛的丈夫。

懷孕5個月後,突然被診斷出患上了重病。

爲了接受治療, 就不得不引產放棄孩子;

但如果爲了保住孩子,只能延遲診斷和治療,就算孩子活下來了自己也危在旦夕了。

這時候,你是會選擇拼死生下孩子,還是忍痛流產接受治療呢?

這個問題非常殘酷,但也非常現實。

紀錄片《人間世》中,26歲的張麗君就選擇了後者:

拼死生下了小孩,無怨無悔。

而4年後,已經去世的她又一次上了熱搜。

她的丈夫和孩子的現狀,讓她曾經看起來勇敢的選擇,變得讓人沉默:

有時候,女人自以爲的犧牲,其實是一種自我感動。

那些偉大無私的舉動,換一個角度來看就是自私。

確診患癌的那年,張麗君剛剛26歲,和丈夫感情很好,懷孕才五個月。

要接受治療,就要開刀活檢,接受各種檢查。

後續可能還要手術,化療、放療、喫各種抗癌藥。

但這些治療措施,勢必會對腹中胎兒造成嚴重的影響。

要治療,最好的辦法就是引產。

家人們都建議她放棄孩子,早一天開始治療,就多一點存活的希望。

但是張麗君堅決不同意引產。

一方面,在她心裏,這個胎兒已經是一個有權利活下來的生命了:

即使生命終結也應該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看看。好歹我活了26年了,可孩子還沒有來世界看過一眼。

另一方面,她覺得自己大概率無法痊癒。

如果自己死了,她希望能留給孩子陪伴丈夫,讓他餘生不孤獨。

家人們也尊重她的選擇,最終讓張麗君懷孕到7個月,實在不能再拖延時接受了剖腹產。

她給兩斤多重的寶寶取名叫小籠包,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做母親的感覺,就被送入了腫瘤科。

深入檢查後,醫生髮現張麗君的狀況比之前想象的還要嚴重,手術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

2個多月後,早產兒小籠包穩定了下來,張麗君也在化療結束後,和孩子一起回家了。

她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爲了給孩子留下一些記憶,她在生命的盡頭給小籠包錄了18個視頻。

希望今後每年生日時,丈夫可以放給小籠包看,讓孩子知道媽媽的愛。

在這個過程中,張麗君自己越堅強,家人們就越心碎。

丈夫和家人們,都竭盡所能滿足她的心願。

最終,張麗君還是在2016年底時去世了。

她的堅強、她對孩子的愛、她和丈夫之間的愛,無一不讓人動容。

人生無常,活着就會遇到各種意外。

我們沒有逃避命運的能力,只能勇敢地面對。

讓人意外的是,四年多後,張麗君這個名字再一次衝上熱搜,是因爲人們發現當初深愛她的那個丈夫再婚了。

甚至有謠言說,那個丈夫再婚後把小籠包過繼給了別人。

一時間,無數人替張麗君不值:

她擔心自己去世後,丈夫會孤獨終老,所以希望留個孩子陪他到老。

可惜丈夫根本不孤獨,她的擔憂,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你的老公一點也不孤獨,他有新的老婆新的孩子新的生活,你的孩子最孤獨!

但很快,張麗君丈夫的友人出來澄清:

孩子並沒有被過繼,一直都是自己在帶。

(但關於這一點,也有親戚澄清說孩子主要是爺爺奶奶帶。)

他的確再婚了,但並沒有網傳的那麼快。

大家不必那麼憤怒地討伐他,他也是無辜的。

其實,張麗君丈夫再婚並沒有什麼太奇怪的。

妻子去世了,大部分丈夫或早或晚都會再娶。

恰好,同樣是《人間世》記錄過的另一個女性,患上了乳腺癌的女博士閆宏薇,最終也去世了。

而她相愛十多年的丈夫,在她去世後一年不到就再婚了。

他本人的微博頭像還是和前妻的牽手合照,但言辭之間,已經奔赴向了和她無關的新生活了:

“我承認,我的確就是個負心漢。

我寧辜負你們所有人的期望,去贏得一個人的芳心。”

其實,每個人都有重新開始的權利,我們沒有必要去譴責這些丈夫。

畢竟,矢志不渝念念不忘的愛情,都是稀有品。

現實中,時間終會治癒心碎,大部分人都會爲了自己向前走。

但張麗君的選擇依然是讓人感傷的,並不是因爲深愛過她的丈夫另尋新歡了。

而是因爲她沒有能力陪伴孩子長大,卻還是決定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了。

俗話說,寧跟討飯的媽,不跟當官的爸。

我們都當過孩子,都明白母親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也多少能想象從小就沒有母親、只有再婚的父親和後媽的感受。

可惜,很多女性在生育的時候,自我感動式地犧牲了自己還不夠,還要將這樣的觀念傳給自己的孩子。

比如,曾經讓無數人感動的電影《阿花的味增湯》的原型母女。

2003年時,一名日本女性千百惠懷孕了。

醫生建議她流產,因爲她曾經患上過乳腺癌,懷孕導致雌激素活躍,極有可能使癌症復發。

但千百惠並不畏懼,堅持生下了一個女兒。

女兒阿花9個月大時,千百惠的癌症果然復發了。

當時的阿花才一歲不到,就算沒有了媽媽,也應該由爸爸照顧。

但千百惠默認已經40多歲的丈夫照顧不好阿花。

於是,她開始每天凌晨5點把女兒叫到廚房,讓她站在小板凳上學習切菜做飯。

在阿花5歲時,千百惠去世了,她教給女兒的技能果然用上了:

丈夫在她去世後每日酗酒,生活上粗心大意,反而是讓5歲的阿花來照顧45歲的爸爸。

阿花每天都要早起做飯、出門遛狗、出門上學。

回到家還要打掃浴室,清洗衣服、自己準備上幼兒園需要的一切。

如果爸爸回來太晚,她還會給爸爸準備好晚餐。

這一切,被阿花的爸爸用溫情脈脈的筆觸記錄了下來,之後被改編成了電影和電視,阿花本人的日記還入選了日本二年級道德課教材。

所有人都覺得這個故事很溫情,我卻覺得這種在父母眼裏,懂事聽話又獨立的孩子很不幸。

她明明有爸爸,卻像從前窮人家無父無母的小孩那樣,在四五歲大的時候就開始承擔家務,自己照顧自己。

還沒有享受過當孩子的快樂,就被母親寄予了巨大的道德期待,承擔起“照顧他人”的責任。

如果可以選,小阿花真的願意接受這樣的人生嗎?

知道自己能生不能養,還要拼命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讓孩子“自願”接受各種磨難,這其實才是一種無可救藥的自私!

每每看到類似的故事,我都希望女人們都清醒一點:

如果有希望活下去,就爲了自己好好活下去,能活一天是一天。

別試圖用生孩子的方式,去心疼那個“沒人陪、沒人照顧”的丈夫。

因爲比起喪偶的丈夫,沒有親媽照顧的孩子纔是最可憐的。

點贊分享,希望面臨人生重大的抉擇時,我們都能夠保持清醒,爲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

自私一點並不可恥,自我感動式地犧牲自己和孩子的幸福,纔是最悲哀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