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 新能源品牌誰最有戲

近日,小米宣佈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爲此,小米將在未來10年投資100億美元,由集團首席執行官雷軍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

很巧的是,LG電子與加拿大汽車零配件製造商麥格納國際“非常接近”也與蘋果簽訂了首批電動車代工合同,目前各方仍在就合同細節進行磋商。

難道企業造車的大潮真的要來了嗎?

新能源汽車領域造車潮此起彼伏

其實,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出現過多次造車潮:2009年,隨着新能源汽車“十城千輛”計劃開展,以北汽、上汽爲代表的傳統主機廠開始向新能源汽車轉型;2015年前後,以“蔚小理”爲首的造車新勢力走過量產和銷售示範。

今年1月13日,阿里、上汽和浦東新區聯合注資汽車公司智己汽車,正式亮相2款量產車型;3月2日,百度和吉利組建的合資公司集度汽車成立,百度造車正式落地;最近,滴滴繼去年與比亞迪合作推出網約車型滴滴D1後,也傳言將進軍造車行列。

爲什麼這麼多企業都爭相湧入造車浪潮呢?不得不說,在過去一年,新能源汽車在資本市場的表現頗爲亮眼:特斯拉市值上漲7倍,一度超過全球九大主機廠市值之和;蔚來汽車市值飆升17倍;小鵬、理想等電動汽車廠商股價都順勢上漲。所以說,是造車的前景給了資本市場巨大的想象空間,所以大家都想分得一杯羹。

另一方面,除了造車前景外,以阿里、百度等爲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加速湧入新能源汽車賽道,也是憑藉着在大數據、雲計算、5G等技術上的優勢,這是科技帶來的必然趨勢。

新能源汽車造車潮會帶來哪些影響?

首先,作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要一環,退役電池回收暗藏風險。有業內人士指出,到2020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退役量約20萬噸,其中大量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規渠道,這些小作坊在拆解破碎、有價金屬提取過程中,沒有按照規定進行環保處理,從而會帶來安全和環境隱患的問題。

其次,由於國產智能汽車正處於起步階段,“芯片”短缺的問題仍不容小視,要是互聯網企業都來做新能源汽車,有可能會面臨“卡脖子”的風險。

當然,互聯網企業造車也有好處。比如這些企業以自身優勢領域介入汽車研發、製造環節,以多種方式參與以新能源汽車爲代表的智能汽車產業,也可以持續提升自身價值,還有助於我國汽車工業水平和汽車消費水平的提升。

新能源智能汽車的未來

其實,造車本身並不賺錢,軟件及訂閱纔可能成爲智能汽車產業主要的盈利來源。傳統汽車生意是“一錘子買賣”,近年在伴隨着傳統汽車銷量下滑的同時,我國汽車行業利潤率也已從2014年的9%降低至2019年的6.3%,產業附加值正持續受擠壓。

隨着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汽車產業加速融合,車輛的硬件成本、利潤貢獻佔比將降低,軟件成本和利潤貢獻佔比有望大幅度增加。據麥肯錫報告顯示,2010年主流車型的軟件代碼行數約爲1000萬行,到2016年則達到了1.5億行左右。預計隨着汽車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發展,未來更有可能增加至3億行規模。

總之,互聯網巨頭紛紛造車將會進一步豐富新勢力板塊,並與傳統自主品牌、合資品牌等合力,將會產生更強的“鯰魚效應”,推動智能汽車更快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