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炯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輝教授團隊日前透露,他們成功復原了唐代黃茶工藝,取名“心經黃茶梵金髻”,並作爲扶貧項目,在貴州種植加工。

復旦生命科學學院已故的老教授、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談家楨是研究中國茶的大師,還是上海市茶葉學會的創始人。他的弟子們繼承了這一傳統。李輝介紹,中國是茶葉之國,按茶葉的不同加工方式,可分爲:先轉化後殺青的陽性的綠茶、青茶、紅茶,先殺青後轉化的陰性的白茶、黑茶、黃茶。據文獻記載,黃茶是唐代流行的茶種,文成公主入藏特地帶上君山黃茶。

不過,五代時期黃茶工藝即失傳。近代茶人努力恢復黃茶工藝,但由於原理不明,技術不對,都遠未達到傳說中的唐代黃茶效果。網絡上流傳的諸多所謂黃茶並非真正的黃茶。據《黃帝內經》和《神農百草經》的哲學描述和中醫經絡理論,再結合生物化學原理,在浦東干部學院對口扶貧的貴州江口縣的梵淨山頂,李輝團隊成功恢復了“唐代黃茶”。

黃茶的功能和對人體的作用近期發表於世界一流學術期刊。李輝說道,黃茶性熱味甘,氣屬少陰,通手少陰心經,對心血管系統和胰臟有滋養作用。因此有強心活血的功效,可急速降糖。這應該是其中的黃酮類物質,特別是枸杞黃酮可以分解血糖。李輝進一步解釋,貴州銅仁市的江口縣,生態環境十分優越,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平均含量達11萬-18萬個,有“天然氧吧”之美譽。而黃茶的燜黃工藝化合形成茶黃酮,必須要有負氧離子參與,梵淨山成了黃茶生產最佳地點。

我要爆料 聯繫電話:021-22899999新民網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