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是個寶

數據寶

炒股少煩惱

時序進入四月,上市公司一年一度的年報披露進入收官期。隨着年報披露而來的分紅預案每年都會成爲投資者關注的熱門話題,今年也不例外。

關注的焦點無非上市公司分紅額、分紅率之類。與此相伴隨的還有“分紅究竟好不好”“對投資者而言,分紅意味着什麼”等問題的爭論。前述問題是現實追求,而後者是理論拷問。對於後者而言,歷來都有截然相反的兩種觀點。簡單而言,一派觀點認爲,分紅會通過股票的除權處理,使得投資者實際上並沒有得到實在的經濟利益;另一派觀點認爲,分紅是實實在在的回報,對投資者是有利的。

其實,就概念而言,分紅似乎很簡單,但作爲股市中的利益分配方式,上市公司的分紅似乎比非上市公司的情形要複雜得多,不是簡單地給予肯定與否定回答的。真相到底如何?本文試着做一些探討。

數據:上市公司在指定年度內已實施現金分紅總額

分紅的魅力何在?

有論者認爲,類似“分紅以後股票價格要除權,所以分紅沒有意義”的理論,是一種以短期交易行爲錯誤解釋了長期投資的謬論,其邏輯是:通過大數據統計發現,除權日股價的下跌會比分紅稍微少一點點。一旦長期累積起來,分紅的威力會讓股票價格上漲。如果股票價格真的一直不漲,那麼分紅率就會累積到一個恐怖的地步。

爲了證明這個道理,作者還詳細舉例解釋:假設有一家公司,股價10元,每年分紅1元。假設每次分紅完以後,股價立即下跌同樣的幅度,導致分紅帶來的收益完全歸零。而一個購買了100元的投資者,每次收到分紅以後,立即把分紅按市價買成股票。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年初始股價10元,分紅1元,除權股價9元。投資者初始持有10股,得到10元分紅以後按9元買入1.11股,總持股11.11股。

第二年初始股價9元,分紅1元,除權股價8元。投資者初始持有11.11股,得到11.11元分紅以後按8元買入1.39股,總持股12.50股。

如此這般,到了第五年,事情已經變成了初始股價6元,分紅1元,除權股價5元。投資者初始持有16.67股,得到16.67元分紅以後按5元買入3.33股,總持股20股······在第九年,投資者持有2元面值的股票,每年就會分到1元的分紅:分紅率達到了50%。而如果持續到第10年,投資者100元持倉的股票,每年的分紅率就會達到100%。之後所有的分紅,都變成無本生意。

作者由此得出結論:對於高分紅的股票來說,只要分紅能夠持續,長期股價不漲是不可能的。如果股價一直因爲復權的原因不上漲,那麼持續再投資的股息,會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財富。

對於上述論證,筆者同意作者的看法——對於高分紅的股票來說,只要分紅能夠持續,長期股價不漲是不可能的。但問題的關鍵在於股價的變化。正是因爲股價的千變萬化,我們纔有證券市場的萬花筒,投資者縱身其間而不知其味。即使深知身在其中,而難以善終。

除此之外,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

其一,類似分紅趨勢與股價變化之間的關係幾乎不可能存在。這裏有幾個關鍵點:上市公司每年、且連續分紅;股價逐年下降;股息率逐年遞增。

其二,孤立地看待單一公司,沒有將分紅放在市場中動態性地去考慮。不可否認的是,單一公司的股價變化及分紅是與整個市場連在一起的,而且是變動不居的。這些因素之間具有明顯的比較、比價效應。同樣的分紅額對應不同的股價,在不同的時段,對應不同的預期,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有些甚至是天差地別的結果。由於存在這樣無窮多的可能性,分紅要落袋爲安,變成實實在在的收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爲了理解這個問題的複雜性,我們只需要對照非上市公司的情況就看出其中的奧妙。

二級市場變化是結果異化之源

假設我們投資非上市公司,投資額爲100萬,這筆款是一個固定的數,次年分紅10萬,我們的投資回報率是10%;假設第二年,又分紅10萬,投資回報率還是10%,但累計回報已經達到20萬。如此循環10年,通過分紅,我們收回了全部投資,還握有100萬股權。

我們之所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是因爲我們投資的100萬沒有變化。而如果我們是通過二級市場投資的,那麼那100萬就面臨着複雜得多的變化。

我們考慮最簡單的兩種變化情形:

其一、股價上升了,我們的100萬變成了150萬,我們正好在150萬的時候賣掉了,而在此之前,我們還獲得了公司10萬的分紅款,如果不考慮紅利稅,那麼我們這筆投資的收益高達60%。

其二、股價跌了,100萬變成了80萬、50萬,乃至30萬,那麼,即使有高達10%的,也是於事無補的,我們虧大了!

由此可以看出,投資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有着巨大的差別。

接下來,我們要考慮這兩種情形在現實中存在的可能性或者概率。實際上,即使現在有大數據分析技術與手段,我們也難以窮盡這其中蘊含的無限多的組合的可能性,並在這個基礎上得出可用的有價值的規律與實戰指引。

但常識告訴我們:股價的漲跌起伏是不可預測的;我們不可能做到每一次買賣都贏利;我們不可能既享受這個公司的分紅,又避免了二級市場的股價下跌。除非我們拿了分紅,又在股價高於買入價時拋空股票,而且手裏沒有別的股票,或者即使有別的股票,其價格的變化也沒有給我造成損失。下一次,我們又買入有分紅的股票,而且每個環節都像上面一樣——只享受分紅與股價上漲——除非我們是股神,否則,這樣的可能性是趨近於無限小的。

因此,歸根結底,這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人性問題。也就是說,人性固有的缺陷使得事情無法圓滿,我們必定付出代價,纔能有所收穫。而人性的幽暗之處在於,即使你付出了代價,也未必有收穫。這纔是我們在證券市場投資的真實寫照。

回到上面的話題,理論上,分紅並不創造價值,只是某一個時點上上市公司財富的再分配,是公司價值形式的變化,而不涉及量的變化。通俗地說,也就是從左口袋移到右口袋而已。

分紅本身並不創造價值

在這裏,有幾個現象需要澄清:

1 爲什麼大股東歡迎分紅?

我的回答是,這與非上市公司的情形相似。大股東的持股是受限制的,在不能減持的情況下,其持股類似於非上市公司的股份,不必考慮估值的變化與股價的實際漲跌。而分紅可以增加他的現金流,使得他可以動用的貨幣資金實實在在地增加了,也等於財富的增加。在會計處理上,可以做出漂亮賬單,給人投資非常成功的印象。但是,一旦你投資的是上市公司的股份,情況就變得不可控制。但是,到最終變現的時刻,你還得接受市場的檢驗,投資是否成功,只有到算總賬的時候,才能揭曉。

2 分紅所得收益要繳紅利稅,是否說得通?

根據上面的分析,分紅要繳紅利稅,在理論上是難以成立的。既然分紅要做除權處理,表明投資者的分紅所得只是賬面收益,數字遊戲而已,並不是實際所得。這個非實際所得要繳稅,這在理論上是說不通的。我們之所以接受紅利稅,也許是因爲沒有人計較,也許是因爲紅利稅太複雜,沒工夫計較。與此相關,資本利得稅就顯得名正言順得多。因爲它不僅考慮了分紅,而且從總體上考慮了投資者的實際所得。

3 包含紅利的股價指數爲什麼比除權指數表現要好?

除權指數是百分百地還原原來的指數,剔除了分紅對股價的干擾。而紅利指數沒有剔除分紅的影響,或者說只剔除了分紅的部分影響,因此累計的結果就是紅利指數比除權指數表現得要強勁。而且,還存在這樣的情形,即有些投資者既享受了分紅的好處,又避免了股價的損失。就單個投資者而言,他很難做到這點,但對於擁有千千萬萬數以億計的投資者的A股市場來說,這又不是很難的事,日積月累,集腋成裘,指數的差異就會日趨明顯。

最後,筆者想強調一點,分紅並不能創造價值,我們之所以投資上市公司,是因爲我們相信上市公司的運作會給我們帶來持續的更高的回報,而一旦上市公司不能提供更高的回報,那就是終結投資的時刻。上市公司之所以選擇分紅,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無法再繼續進行更好的投資,無論是規模擴大,還是技術、產業升級。從這個角度來看,分紅並不是什麼好事。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從來不分紅,或者說一些股價表現強勁的公司從來不分紅,而投資者賺得鉢滿盆滿,就充分說明了分紅的魅力是非常有限的,乃至屈指可數,而分紅的魅惑倒是迷惑了不少人。

數據寶

數據寶(shujubao2015):證券時報智能原創新媒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