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分,海南陽光熾烈,空氣中夾雜着鹹溼氣息。

85歲的程相文仍然保持早晨四點多鐘醒來的習慣。戴上草帽,套起白大褂,他往兜裏揣上幾張紙,一頭鑽進了位於三亞南繁基地的玉米地。

程相文並不是農民,而是我國著名的玉米育種專家。第一次來南繁,是1964年,他帶着五十斤玉米種子,從河南鶴壁趕往海南三亞育種。一路花了整整十五天,把汽車、貨車、輪渡坐了個遍。

五十多年來,程相文在海南選育出了39個玉米新品種,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的達14個。其中的“浚單20”突破了高產、優質、抗逆有效結合的技術瓶頸,多次創造夏玉米同面積高產紀錄,種植面積一度達到全國第二。

超7成新品種經過南繁加代

所謂南繁,是指利用我國南方特別是海南島南部地區冬春季節氣候溫暖的優勢條件,將夏季在北方種植的農作物育種材料,於冬春季節在南方再種植一季或者兩季的農作物育種方式。

海南省三亞、陵水、樂東三市縣位於北緯18度線以南,其獨特的位置和光熱條件可以實現農作物的加代繁殖,讓一個品種的育種週期縮短1/3~1/2。從20世紀50年代末起,就有農業科研單位來此進行科學育種,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這裏逐步成爲全國最大的南繁育種基地。

和程相文一樣,每年冬春時節如“候鳥”般往返於南繁基地和內地之間的科研人員,還有很多。

據海南省南繁管理局的統計,每年有來自全國29個省份、超過800家“育、繁、推”相關種業企事業單位、超萬名科技人員在海南從事南繁工作,每年有超過300萬份以上的育種材料及品種進入南繁區,南繁作物種類越來越多樣化,已由過去的糧食作物育種爲主,正在向棉麻、油料、薯類、水果、蔬菜、花卉、藥材、林木以及水產、畜禽等領域拓展,覆蓋物種40多種。

有了南繁這個農作物育種“加速器”,我國農作物品種選育推廣明顯提速。迄今爲止,新中國成立以來育成的近萬個農作物新品種,70%以上經歷了南繁加代和選育。

要打好種業翻身仗,發展至今已近70年的南繁有了新使命——打造成一個國際化、產業化、集約化的“南繁硅谷”。

2021年2月發佈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支持種業龍頭企業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加快建設南繁硅谷,加強制種基地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研究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後補助政策,促進育繁推一體化發展。

源頭活水:引進國際種質資源

2020年6月1日發佈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出,發揮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優勢,建設全球熱帶農業中心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

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農作物品種歷經7至9次更新換代,每一次都是從資源上先突破。

但是,農業農村部負責人日前就普查的有關情況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我國是種質資源大國,但還不是種質資源強國。許多種源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重要原因就是優異種質資源儲備不足,精準鑑定挖掘不夠。

解決之道,一方面是開展國內資源普查、摸清資源家底、開展搶救性收集保存。另一方面,是打開國門,引進國外優質種質資源,甚至讓流失在外的種質資源儘早“回家”也是題中之義。

2021年3月,農業農村部正式印發《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總體方案(2021~2023年)》,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農作物、畜禽、水產種質資源普查。據介紹,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技術要求最高、參與人員最多的一次普查。

“我們計劃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農作物、畜禽和水產種質資源普查,實現應收盡收、應保盡保。”農業農村部負責人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

而另外一個重要抓手,落在了海南。

目前,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正在推進南繁科技城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建設,三亞規劃6028畝用地建設南繁科技城,作爲“南繁硅谷”的核心載體,周邊配套規劃631畝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起步區、3萬畝南繁核心育種基地以及5000畝生物育種專區。

“中轉基地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過海南開放的大門把國外的優質種質資源引進來;二是設立專業的檢測機構,方便國內的種質資源走出去;三是承擔國際間的檢測業務。比如,美國的種子要出口到東南亞國家,但是進口國不具備完全的檢驗檢疫機構,所以委託中國的機構進行檢測,確認無毒無害了再送過去。這其中,服務於國家戰略的最核心功能就是引進來,做大中國種業。”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總規劃師何國華解釋道。

2020年5月,中轉基地實現了“零突破”,經過約四個月的隔離試種,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下稱“隆平生物”)成功引進了230千克巴西玉米種子。這也是中轉基地的首單科研用作物種子進境業務。

“隆平高科在巴西有一個子公司——巴西隆平,我們將巴西隆平提供的巴西本地商業化品種進口到崖州,隆平生物將自己研發的生物育種“芯片”回交轉育到巴西品種裏,再出口到巴西隆平,讓他們在當地進行鍼對巴西害蟲的抗蟲實驗,並最終申請批准在巴西商業化,這是‘種出’的過程。”隆平生物運營與法規總監劉楓向第一財經記者解釋,待商業化後,再把這些種子所生產的糧食進口回國內,最終完成“糧進”的過程。這麼一出一進,既提升了我國生物育種技術,也保障了糧食安全。

4月8日發佈的《關於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放寬市場準入若干特別措施的意見》,又提出,放寬海南種業市場準入,簡化審批促進種業發展。

“引進國外種質資源,其實存在很大的生物安全風險,所以我國一直比較謹慎。我們要審慎做好評估,防範有害生物和外來物種入侵。”何國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海南作爲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可以實施雙重屏障隔離,腹地小、潛在風險小,具有明顯優勢。

三亞崖州灣近海的一座形如彎月的人工小島上,一棟棟現代化建築拔地而起。這座陸域面積631畝的月亮島,作爲中轉基地起步區承擔了隔離檢疫區等項目,未來將成爲國外種質資源踏入國門的第一道防線。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總體施工進度已近尾聲。

規劃顯示,今後中轉基地將帶動種業貿易、動物貿易、跨境檢驗檢疫服務、種業離岸貿易、旅遊等產業發展,促進種質資源高效、安全、便捷引進中轉,支撐探索生物類物資進出境業務新模式。

科技創新:加快生物育種研發

這幾天,三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柯用春從辦公室到田間地頭,爲解決南繁用地等問題奔走,辦公桌旁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工作日程。“我們要早日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爲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

“硅谷”意味着高科技產業和人才雲集、科技創新活躍。

當前,以轉基因技術、基因編輯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爲代表的生物育種技術已成爲國際育種的前沿和核心。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把生物育種列爲強化國家戰略力量重點發展的八大前沿領域之一。生物育種創新與應用被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作爲國內知名的生物技術高新企業,隆平生物爲何選擇了三亞崖州?“我們看上的是這裏的政策好、氣候好,還有產業集羣佈局。”劉楓指着上下兩層、超過一千平方米的實驗區和辦公區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的實驗室和研發所需的儀器設備都得到了科技城全方位的支持,公司只要專注科研、輕裝上陣。

創辦僅半年多,隆平生物總經理呂玉平的團隊就爲13個新品種申請了專利,生物育種項目還獲得國家重大專項資金支持。多個核心產品計劃於2023年前完成全部法規安全評價試驗並取得農業農村部批准,以及時應對國內急待解決的草地貪夜蛾危害問題。

數據顯示,兩年來,崖州灣科技城共新增註冊企業2290家,有254個項目簽約落戶。其中,不乏中科院種子創新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種業研究領域“國字號”,還包括全國前十強種業重點龍頭企業中的8家。

4月6日,海南省長馮飛在省政府專題會議上指出,南繁科技城是南繁硅谷創新創業的核心載體與綜合科技服務樞紐,要明確定位目標,圍繞科技創新、國際合作以及產業化三大功能,加強頂層設計,打造國際開放合作示範區,加快建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我們現在所面臨的一個緊要問題是如何獲得國際主要市場的法規批准及市場認可。只有參與國際競爭,把生物育種新品種推廣到全球主要種植地,做大做強育種企業,我們纔能有更多資金投入到研發和生產。希望國家對走出國門的國內種企給予更多的資金與政策支持,在海外市場闖出一片天地,儘早地解決種業卡脖子的問題。”劉楓說。

制度保障:建立知識產權特區

一直以來,知識產權保護不足是我國種子行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小、缺乏核心技術的重要原因。

“中國種業企業有5000餘家,市場規模已達1201億元,位居全球第二位,但2018年企業整體研發投入僅爲42.3億元,與孟山都公司當年研發投入15.8億美元相比差距巨大。我國尚未形成種質資源、品種創新、種子繁育、市場營銷等全產業鏈創新鏈條”。在3月22日舉行的2021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表示。

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戰略和投資發展處處長葉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77個成員中已有60個國家執行《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UPOV公約)1991年文本,而中國現行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遵循的還是UPOV公約1978年文本,對跟隨仿製性、模仿修飾性育種限制並不嚴格。“對原始創新的保護力度有待加強。”

改變正在發生。

海南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謝廷光3月22日表示,正在加緊探索研究建設崖州灣知識產權特區。該課題爲全國首次提出,首要目的是建立與國際最高保護水平接軌的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體系,試行UPOV公約1991年文本。其次是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打造知識產權保護高地,打造知識產權“一體化”綜合保護先行示範區。

2020年8月,海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探索建設知識產權特區。以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作爲試點區域,探索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國際化、規範化知識產權制度體系,着力營造尊重知識價值的營商環境。

目前,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與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已經正式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探索種業知識產權保護規則與國際接軌,具體包括共建分子檢測實驗室、植物新品種協助審查中心、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鑑定評價與確權交換中心等。​​

第一財經記者近日實地走訪崖州灣科技城發現,“知識產權法庭”的門牌和指示標已經悄然掛上了多棟辦公樓。

“種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命線。我們要圍繞‘一城兩地三園’,打造出現代化的中國種業硅谷,爲‘中國飯碗’築牢底座。”柯用春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