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防沙治沙,寧夏始終“在線”

  • 來源:寧夏日報

在西北,春天的面目不只一種,有時風和日麗,偶爾“捲土重來”。今春,久違的沙塵天氣再現,讓人們在“風塵僕僕”之餘,更爲關注寧夏的綠色屏障建設。

在寧夏,率先實現荒漠化逆轉,數十年來,荒漠化治理步履不停。從“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工程,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三面環沙的寧夏,從未間斷與沙的博弈。

點擊寧夏防沙治沙的“文件夾”,將“窗口”最大化,“人進沙退”背後的源頭力量何在?

荒漠化地區天然林保護成效明顯。

工程治沙:綠進一寸,沙退一步

寧夏,是風沙進入祖國腹地和京津地區的咽喉要道,是構築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部分。

據《寧夏林草年鑑》記錄,新中國成立前,寧夏風沙災害嚴重。浩瀚的沙區,僅有一些散生的天然灌木和沙生草叢。

自治區成立後,寧夏營造河西、河東兩條大型骨幹林帶,阻止沙漠侵襲。20世紀70年代起,在引黃灌區,全民營造農田林網。至上世紀80年代,興建揚黃灌溉工程。

“十三五”期間,寧夏“防沙、治沙、用沙”並重,全區完成荒漠化治理45.84萬公頃。2020年,全區啓動規模化防沙治沙試點項目,規劃治理面積8萬畝。

沙退一步的艱辛,綠進一寸的歡喜,治沙從未有捷徑。

寧夏推進“三北”工程建設,“十三五”期間實施造林181.18萬畝,推進生態林業發展,築牢生態屏障;“十三五”期間,退耕還林對全區森林覆蓋率貢獻3個百分點,全區荒漠化土地和沙漠化土地面積實現雙縮減;據寧夏生態林業基金管理站相關負責人介紹,寧夏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區涵養水源功能增強,土地荒漠化趨勢基本得到遏制,爲黃河流域生態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個春天,“螞蟻森林”項目首來寧夏。在中衛市蒿川林場,2021年螞蟻森林中國綠化基金會合作造林項目在這裏“成長”。“項目建成後,將增強項目區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能力、固碳釋氧等效益。”自治區林草局生態修復處相關負責人說。

當前,寧夏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在中部防沙治沙區重點治理水土流失,以減少黃河泥沙輸入。

 征戰“沙場” “點兵”綠意

荒漠化治理,是一道世界難題。防沙植綠的成本或許可以計算,卻無法估量每一棵樹背後,對綠色的執念。

在沙漠裏植綠有多難?蒸發量是降水量的10倍,剛栽好的苗,有可能就被沙子追上。但最難的,是對綠色的想象。

中衛市治沙林場副場長唐希明介紹,防沙事業,包括固沙和治沙。20世紀90年代,利用第一代治沙人發明的麥草方格成功固沙後,第二代治沙人使用生物工程,在紮好的麥草方格中播撒草種,通過風的作用力,形成植物沙障。

除了繼承治沙人的苦幹,唐希明創新發明“便捷式沙漠造林器”,實現造林成本降低55%,成活率提高25%。2017年,他榮獲“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經歷過沙的暴戾,也見證沙的溫和,唐希明感慨,“人和沙,可以和平共處。”

自治區林草局生態修復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區仍有278.9萬公頃荒漠化土地,“十四五”期間,將深入推進規模化防沙治沙試點項目,依託林業重點工程,加大防沙治沙工作力度,通過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進一步有效改善沙區生態。(寧夏日報記者 毛雪皎/文 自治區林草局/供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