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如何點評《荷塘月色》?余光中:中學生水準,莫言:病態的唯美

“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着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達夫

朱自清,現代著名作家學者,1920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曾在江浙多所中學任教。1925年8月,他經胡適介紹,受聘爲清華大學文學部教授,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就是在這段時期寫成的。

當時國內軍閥混戰、局勢混亂,朱自清漫步近春園遺址的荷塘,在歷史人生中感懷和體驗詩性智慧,心靜神怡,寫出了荷塘的空幽恬靜之美。

在文章中,作者把月色下的荷塘描寫得千姿百態,一字一句,推敲錘鍊,朗朗上口,用詞之間又無斧鑿痕跡,實屬秒哉,僅舉幾例,賞析一下:

第一,動詞的拿捏恰到好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

將月光比作流水,將其賦予動態美,而作者又用一“瀉”字,對此動態描寫讓人眼前一亮。通過運用一系列具有動態意義的詞彙,把夜色下的荷塘表現得更加形象,如用一個“浮”字,描繪出霧的飄渺輕柔,表現出夜色下荷花的朦朧美;用一個“籠”字形容月光下的荷塘更是別出心裁,化平庸爲神奇,亳無粉飾雕琢的痕跡,值得我們細細玩味。

疊詞大量運用,賦予文章藝術美

我們知道,“散文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尤其注重語言的韻律美,使用疊詞一共26處。

疊音詞在詞語重複中,使句子有了新的意義,爲讀者營造了循環往復的藝術效果。如“月亮漸漸地升高了”,“我悄悄地披了大衫”,“亭亭的舞女”,“粒粒的明珠”,“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等,在這樣篇簡短的散文中。作者大量地使用疊字,文章卻絲亳不顯得拖沓,反倒使這樣一篇寫景的文章賞心悅目、抒情自然,使文章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朗讀起來朗朗上口。

余光中:中學生的水準而已

上世紀90年代,關於《荷塘月色》的批評聲開始出現。1992年,某雜誌發表了余光中的《論朱自清的散文》,羅列朱自清文章中的“敗筆”,涉及《荷塘月色》的批評最多:

如“第三段”,“無論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無趣。裏面的道理,一般中學生都說得出來”,“刪去這一段,於《荷塘月色》並無損失”;

文中“譬喻大半浮泛,輕易,陰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

“好用女性意象”,是“意戀”,“甚至流於“意淫”,就連“賞月不帶太太”也成了“鮮明印象”遭到猜忌。

——也許朱自清當時算是一大“解放”,一小“突破”,今日讀來,卻嫌它庸俗而膚淺,令人有點難爲情。朱自清散文的滑稽與矛盾就在這裏:滿紙取喻不是舞女便是歌姝,一旦面臨實際的歌妓,卻又手足無措;足見衆多女性意象,不是機械化的美感反應,便是壓抑了的慾望之浮現。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爲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被譽爲文壇的“璀璨五彩筆”,“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但他在這篇文章中的看法,卻實在不能令人苟同。

值得一提的是,莫言也曾提過《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稱其有一點“病態的唯美”,他認爲,只有從文章中讀出一些格調就好,沒必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愛國熱情和高尚氣節,再給他加上一個愛國壯士的帽子。莫言的態度是溫和的,他不是反對這篇文章,反而能理解作者創作時的意境和情調。

結語: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用在意,也不用勉強。

通過《荷塘月色》,我們感受到多愁善感的作者對於生命的不懈追求,對於精神家園的苦苦遍尋。終於,作者在荷塘美境服朧月色中尋到了精神自由,獲得了心靈安寧。荷塘月色就成爲作者的理想世界、精神家園,是作者心靈的歸宿,當然它也是我們人類的精神家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