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威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


近年來,如何充分發揮民間文學在提升民族凝聚力中的作用,成爲學術界探討的熱門話題之一。在民族認同感中,民間文學的確有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民間文學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身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其中蘊含着豐富的民族團結及愛國主義資源。比如,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諸葛亮傳說流傳廣泛,深刻影響到西南少數民族的歷史想象、文化認知與道德情感。據德昂族傳說,諸葛亮以自己帽子爲原型,設計出德昂族屋頂形制。直到現在,他們仍然保留傳統德昂族屋頂形制。在德昂族心中,將諸葛亮視爲來自中原地區先進文明的傳播者,爲德昂族帶來了幸福的生活,並且帶有將諸葛亮作爲文化先祖的意味,背後折射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在雲南省芒市三臺山德昂族鄉出冬瓜村,德昂族織錦傳承人趙玉月在“德昂人家”民宿中。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除了來自文化層面的情感聯結,更有現實世界裏行動實踐。和德昂族一樣,佤族也將諸葛亮視爲祖先。傳說諸葛亮與佤族訂立盟約,要求佤族守護邊疆。在1934年,覬覦雲南滄源銀礦資源已久的英國殖民者,竟然直接派出軍隊搶佔銀礦。爲了反抗殖民者的侵略,佤族各部落首領剽牛立盟,以效忠“阿祖阿公”諸葛亮的名義,成立佤族聯軍,與英軍激戰,迫使他們退出雲南境地。可以說,充分發掘民間文學中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能有效增強各民族的文化認同,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爲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實的文化基礎。

其次,民間文學是一種活態的文化資源,來源於老百姓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與理解,貼近老百姓的審美文化和心理情感。增強文化認同感,需要依託普通民衆能夠聽得懂、看得懂的文化資源,否則很難形成情感共鳴和心理一致。毫無疑問,民間文學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隨着社會發展和文化變遷,民間文學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持續不斷地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豐富的“養料”。德昂族最譽爲“最古老的茶農”,茶葉與他們的神話傳說、生計方式、人生禮儀、道德情感都有密切的聯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達古達楞格萊標》是德昂族的創世史詩,它記錄了茶葉創造天地萬物的過程,表達出德昂先民對世界的想象與認知。

這是雲南省芒市三臺山德昂族鄉一景。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改革開放以來,德昂族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創造了整族脫貧的“奇蹟”。爲了感謝黨和政府的幫助,記錄德昂族地區發展進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臘拽結合《達古達楞格萊標》傳統歌詞和曲調特徵,創作出許多新的作品,例如“三臺山鄉喲,越來越好了,脫貧致富奔小康,誰也擋不住咯……”。這些作品不僅深受德昂族羣衆的喜愛,而且進一步增強了德昂族同胞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因此,民間文學的生活性、集體性、靈活性與流變性,使得其既能夠貼合時代的發展要求,也能契合普通民衆的文化情感。對民間文學資源進行文化再生產,可以充分發揮民間文學的現實功能,切實推動民間文學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賦予民間文學新的生命活力。

第三,民間文學與民族國家關係密切,二者之間具有天然的文化聯繫。民間文學的誕生與發展,均與民族國家建設直接相關。近代以來,一批又一批的知識分子走入民間,發掘民間文化資源。在此背景下,民間文學得以誕生。20世紀50年代,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調查、蒐集與整理工作,極大增強了少數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而且直接服務於民族識別工作,爲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改革開放後,民間文學工作者羣策羣力,歷時25年,先後編撰出“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爲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因此,民間文學爲中國的社會發展和文化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另外,相比於其它文化資源,民間文學在民族國家建設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神話、傳說、故事等,帶有文化根基屬性,上能覆蓋到宇宙觀念、思維模式、文化認知等,下能輻射到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樂等。一般來說,這種全方位、全過程、多層次的共同文化記憶,往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靈魂”。比如,黃帝傳說之於中華民族的意義,它不僅給我們中華兒女提供了身份認同的紐帶,而且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無論是從學科發展史來看,還是從資源稟賦來看,民間文學既能夠繼承學科優良的傳統,也能夠發揮學科獨特的優勢,在服務國家戰略的同時,推動民間文學的創造性傳承與創造性發展。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別忽視了講邏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