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然而在高桂华的心里,这句话并不是束之高阁的典籍中令人生畏的圣人之言,而不过是每个周一到周五的下午4:30去学校接一下孩子。

这些孩子当中没有一个是自家的娃,他们都是社区双职工居民的孩子。

从最初的4名志愿者到如今的45人团队,这一接,就是11年……

如今,“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迟”的现象已成为了很多家长的“痛点”。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放学后的安全问题也成了年轻家长们的“心头之患”。沈阳市沈河区万莲街道清泉社区居民李勇就是其中一员。

2010年的一天,高桂华听见邻居李勇家里出现了争吵的声音。高阿姨是个热心肠,就想去劝劝。原来,李勇和妻子每天工作都很繁忙,儿子亮亮只能在每天放学后独自回家。担心孩子回家路上安全的小夫妻俩经常因为谁去接孩子而发生矛盾。了解到事情原委之后,高桂华想到,如果自己能替李勇去接孩子,不就免去了小两口的烦恼吗,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和她一起做这件事,不就能让大家都免去了类似的烦恼吗?

于是高桂华开始联系另外3名“伙伴”,一起组成了专门解决孩子接送难题的团体,因为他们总是4:30去接孩子,于是他们自己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四点半妈妈团”。

那一年,高桂华刚刚退休。

如今,高桂华已过古稀之年,而起初4个人的小团队也逐渐发展成为如今45人的大家庭。就是这样一群人,打破了邻里之间的陌生感,从“陌邻”到“睦邻”,日复一日地为社区的家长和孩子们奉献着自己的爱心。

“妈妈团”的无私奉献也得到了万莲街道清泉社区的关注。11年来,很多家长发现,如何安排孩子放学后至家长下班的这段时间,又成了新的难题。

“我们社区来协调!”

就这样,“四点半课堂”应运而生。

在充分整合利用辖区资源的基础上,清泉社区的工作人员招募了居民中的在职党员、退休教师、周边学校志愿者以及学生家长,大家轮流值班,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类课后辅导。每天放学后,“四点半妈妈团”的志愿者将孩子们接回社区,在志愿者教师的陪伴下,孩子们可以学习围棋,可以阅读、绘画,也可以温习课业,小小的一方天地,是孩子们课余学习的乐园。

周一到周五期间,“小课堂”从每天下午四点半持续到六点半,直到所有孩子都被家长接走才会关闭。

2015年以后,社区搬入了现在的办公用房,本着“小办公、大服务”的原则,社区打通了采光最好的三间南侧办公室专门为孩子们提供学习活动场所。如今,清泉社区二楼整饬一新的“爱心妈妈图书室”成为了孩子们课后查阅资料的“温馨小屋”。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以“四点半妈妈团”为契机,万莲街道清泉社区用党建指引思想航向,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从居民身边的小事出发、小处切入,在大和谐、大格局的氛围下,不断提升小邻里、小作为的建设水平。

通过细心和耐心,提升社区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和差异化需求,带给社区居民更多的幸福感。这是社会发展的应尽之责,也是时代进步的题中之义。

为民服务无小事,只有心中有坚定信仰,脚下才会有无限力量。

北国网记者 李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