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揭祕中國古代最牛黑科技,領先世界3000年,後來被偷竊到西方

我國經過幾十年的飛速發展,經濟規模早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也已經超過了俄羅斯,突破1萬美元大關,可以說,我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實現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不得不承認,在一些高精尖技術領域,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還有着一定的差距。最突出的就是美國對華爲的芯片制裁,讓我們看到了在半導體行業的短板。沒辦法,製造高端芯片的光刻機技術掌握在外國人手裏,着急也沒有,必須一步一步來。除了芯片,像CT機、核磁共振儀、質譜儀、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等高端設備長期被國外壟斷。甚至於前兩年,國人廣泛使用的圓珠筆芯的核心技術也被國外壟斷。

當然,隨着我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增強,所有對我國“卡脖子”的技術都會被我們攻克。其實,在中國漫漫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我們在絕大部分時間內都站在了世界科技的最高峯,別人只有仰望的份。在這裏,我着重要說的一項黑科技,在中國古代曾經屬於最高機密,它就是獨領風騷3000年的中國絲綢製造技術。

01中國——絲之國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絲綢織造技術的國家。相傳遠古時候,黃帝的妻子嫘祖有一次在花園裏喝茶時,恰巧有一隻蠶繭落進了她的杯子裏,她注視了許久,發現這個繭是由柔軟卻很堅韌的絲線繞成的,她就有了編織蠶絲的想法。自此,嫘祖教民養蠶,取蠶沿絲,用作衣服,嫘祖就成了中國神話中的絲綢女神。

嫘祖繅絲的故事可能只是個傳說,但陸續發掘的考古遺蹟中有了更早的發現。在陝西夏縣的仰韶文化遺址上,研究人員發現了最早的絲綢證據。研究人員在那兒發現了一個被鋒利的刀切成兩半的蠶繭,而此蠶繭的日期確定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間。這個物種被鑑定爲蠶屬家蠶, 即馴化了的桑蠶。原始的織機碎片也能在浙江餘姚的大約公元前4000年的河姆渡遺址上看到。絲綢碎料在浙江湖州市吳興區錢山漾發現過,它屬於公元前2700年的良渚文化。其它的絲綢碎片在商朝王陵裏也再次被發現過。

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勤勞的中國先人發現利用蠶絲,能夠織成舒適輕薄、吸溼保健的絲綢。因爲絲綢價格昂貴,穿着絲綢成爲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在戰國時期,絲綢品種出現了細化,主要有絹、綺、錦等三類。絹是平紋絲織品,具有質地輕薄、耐用平整的特點,綺是有花紋的絲織品,分爲逐經提花和隔經提花兩種。錦是經人爲加工後,織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美觀大方,華貴莊重,價格最高,所以古人才有“寸錦寸金”的說法。

秦漢時的絲綢織造技術無比高超,達到了令人驚歎的程度。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件素紗襌衣,交領,右衽,直裾,衣長128釐米,通袖長190釐米,用料約2.6平方米,僅重49克。去除較重的衣領、衣袖和衣襟邊緣,純紗的重量只有20多克。

到了三國時期,偏居蜀漢的諸葛亮一心一意要進行北伐,巨大的戰爭開銷令小國寡民的蜀漢苦不堪言。於是,諸葛亮大力發展蜀漢的特色產業——蜀錦。當時的蜀錦質量冠絕全國,不僅出口到魏國和吳國,還順流而下出口到東南亞各國。靠着蜀錦的出口,蜀漢政權獲得了大量的貿易順差,這也是支撐僅僅百萬人口的蜀漢能夠連年征戰的重要經濟支柱。

就這樣,在幾千年的時間裏,絲綢作爲中華先民獨有的技藝,一直處於絕對壟斷地位。中國由於盛產絲綢,絲織品因其無可比擬的輕薄和光鮮亮麗,也被外國譽爲絲之國。

02 古羅馬,絲綢曾與黃金等價

許多考古發現表明,絲綢遠在中國人開闢絲綢之路前就已經成了外國人所欣賞的一種奢侈用品。比如,考古人員已經在埃及帝王谷一具公元前1070年的木乃伊墳墓裏發現了絲綢。當時西方各國都不知道絲綢真正來源於何處,只是聽說來源於東方的一個叫“賽里斯”的國度。

絲綢大規模傳播到海外,還是在張騫鑿空西域之後。漢代開闢的絲綢之路以長安爲起點,經河西,抵西域,連中亞,過西亞,最終到達羅馬帝國。由於昂貴的人工成本,絲綢本身價值就不菲,並且由於路途遙遠,經過商人的層層加碼,運抵羅馬的絲綢變得十分昂貴。公元2世紀,一磅上等中國絲織品,售價12盎司,相當於454元絲綢等價於360克黃金。僅此一項,羅馬每年至少花費42.5萬金磅。

03 外國人對絲綢的誤解

華麗的絲織品引起了西方人的好奇,由於路途遙遠和中國刻意地技術封鎖,長久以來,西方國家都不知道絲綢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古羅馬著作《博物志》記載:

“賽里斯人因產絲而馳名。絲產於樹上取下後溼之於水,理之成絲,然後織成錦繡之綺,販運羅馬,作貴婦人之服飾,光輝奪目。”

可見,絲綢之路開闢很長時間,至少在東漢時期,絲綢對西方人來說,還是一件相當神祕的東西。

在古羅馬,認爲絲綢是從樹上採摘下來的還不止一人。古羅馬著名詩人維吉爾,在他的《農事詩》裏,把絲綢說成是一種“細羊毛”織成的,而這種細羊毛則又是“賽里斯人”人用梳子從樹葉裏“摘取”的。

普林尼則認爲是:“賽里斯人以他們的森林裏盛產毛織品而著名。他們從樹葉中採取白絨絲,然後又加入水”。再紡出線和織成絲綢。

一直到幾百年後,大約公元三世紀時,古羅馬的學者保薩尼亞斯在他的著作中解釋說,絲是從一種好像金龜子一樣但比之大兩倍的小動物體取出的。這種動物“酷似在樹下結網的蜘蛛”,賽里斯人把它們養四年,餵它們喫小米,最後用“綠色的蘆葦”來飼養它們,到這種小動物死後,從它們的殘骸中獲取絲。這時歐洲人對蠶絲的認識比以前進步了一些,但與事實真相還是有不少的距離。

04 千年祕密終傳海外

在養蠶繅絲這件事上,西方人之所以如此的缺乏常識,鬧了這麼多笑話,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絲綢是中國出口最多、價值最高的貨物。爲了壟斷貿易,賺取鉅額利潤,歷朝歷代都把製作絲綢的方法視爲國之祕密,任何人,但凡被抓到私下裏討論絲綢的製作過程,或者企圖出口桑蠶的人,都會被當時的統治者判處死刑。

公元前6世紀,正是我國南北朝的動亂時期,中國向西方的絲綢供應量大幅減少,導致絲綢的價格在羅馬上漲了幾十倍。爲了得到這些供不應求的奢侈品,羅馬人不惜與波斯人打了三年的絲綢戰爭。慘痛的教訓讓羅馬人認爲必須獲得絲綢技術。

當時的世界各國都覬覦中國的絲綢技術,雖然中國曆代王朝都嚴密封鎖消息,但還是不可避免地傳播到了海外。公元300年左右,絲綢養殖傳播到了日本。到了公元55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也獲得了首批桑蠶卵。關於養蠶技術的西傳在歷史有這幾個版本。

大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曾記述,大約在公元420年至440年左右(我國南北朝時候),漢族某王朝有一位公主嫁到了新疆的于闐國,這位公主將一些蠶種偷偷包在紙中,然後夾在高高的髮髻裏,巧妙地躲過了邊境守將的檢查,終於把蠶種帶進了於闃,漢族所獨獨有的育蠶抽絲的技術,才從此不再是祕密,以後便逐漸傳到西方。

希臘歷史學家桕羅科庇斯,在他的書中說,東羅馬皇帝吉斯廷,爲了打破波斯人對中國絲綢貿易的壟斷,招聘了一批印度僧人,讓他們從印度取來蠶卵,然後幫助東羅馬人學會栽桑養蠶。

從此,東羅馬人才解開了絲綢之謎,瞭解到“產絲者乃一種蟲也,絲自口中天然吐出,不須人力”。

還有一種版本說是由一羣波斯人把桑蠶卵藏在竹罐裏偷運到了東羅馬。但不管怎樣,中國人開始失去了絲綢生產的壟斷地位。

05 後記

可以說,在古代,西方人“盜竊”中國技術是下了血本了。雖然中國的獨門祕籍已經西傳,不過在相當長的時期裏,中國繼續沿着絲綢之路向歐洲和近東出口高質量絲綢。不過從唐朝開始,中國的另一項國寶級技術開始取代絲綢,在中外貿易中逐漸獨佔鰲頭,它就是瓷器。中國也由起初的“絲國”,變成了“瓷國”,西方人也漸漸忘記了曾經叫了幾千年的“Seres”,開始以“China”稱呼中國。到了後來,茶葉貿易又在中外貿易中佔據重要地位。絲綢、瓷器和茶葉是中國傳統貿易的“三劍客”,我們正是憑藉這些核心技術,才撐起了中國幾千年繁榮的文明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