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印度正醞釀一場史上最瘋狂的疫情爆炸?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楊雨潔、施蘭茶]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印度疫情發展曲折離奇,屢次出現令人驚奇的謎之走勢:

印度日感染數從2020年9月28日近10萬例的峯值快速下降到2021年2月28日的8697例,一度令全世界相信印度已成功控制疫情——爲什麼印度疫情一度突然好轉?

然而,僅僅一個月後,印度疫情又開始以破紀錄的速度和強度加快蔓延,繼4月初單日確診病例數突破10萬例大關後,僅至4月15日就再度突破20萬例,至4月17日單日新增確診病例突破26萬,再次刷新該國自疫情爆發以來的單日最高增幅紀錄,印度在再次成爲全球單日確診數最高的國家的同時,也以逾1400萬例取代巴西成爲全球範圍內確診病例累計總數僅次於美國的國家——爲什麼印度疫情再次瘋狂反彈?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現有確診病例中,病毒新變種佔比逐漸提高,還出現多宗雙重變異的毒株。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中,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印度染病罹難者高達1000萬人以上,是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在當前危局下,印度是否會重蹈歷史覆轍,再度成爲全球最大和疫情最深重的單一疫區?

印度疫情此前爲什麼突然好轉?

儘管印度當前正經受山呼海嘯般的疫情,但僅僅一個月前,全世界都對印度疫情防控頗爲樂觀,甚至視其爲全球發展中國家抗疫的模板之一。

從數據上看,印度單日確診數達到2020年9月中旬近10萬例的高峯後,便急劇下降,最低時下探到僅8000多例,2021年2月9日還出現單日零死亡病例。以上數據似乎表明,比起歐美髮達國家,物質條件更弱的印度反而能更好地控制疫情。

印政府的數據,也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衆多多邊金融機構、投資銀行、諮詢機構、評級機構也將“印度已控制疫情”作爲既成事實。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此前就將對印度2021-22財年預計增速從1月的11.5%,再度調高到12.5%;而評級機構穆迪(Moody)更估算出高達13.7%的財年經濟增速。

對於印度疫情突然好轉,目前並沒有任何共識性的解釋。

印度官方傾向於將疫情好轉歸功於嚴格的防疫措施。

印度衛生部門屢次表態強調,“印度人民嚴格遵守佩戴口罩的要求”和“卓有成效的封鎖”是此前成功遏制疫情主因。他們指出,印度政府在2020年9月疫情第一輪高峯期到來之前,就已實行了長達幾個月的全國性封鎖,即使在封鎖解除後仍採取不少防疫措施,如強制要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公共活動設置人數上限等。

除了志得意滿的自吹自擂外,印度政府此種說法其實“滿是槽點”:如果這些防控措施真的起到了決定性的實效,那爲什麼在感染基數較小、防疫措施最嚴的疫情初期,印度單日確診數反而快速走高,而在防控措施大規模放鬆後卻明顯回落?顯然,有其他因素在其中發揮作用。

不少學者指出,地理因素可能有助於印度控制疫情。

例如,不少流行病學專家認爲,由於印度城市化水平低下,約70%印度人居住在通風條件較好的農村地區且社交活動較少,因此降低了疫情傳播效率。再如,還有專家認爲,印度溼熱的氣候也有利於阻止病毒傳播。

但這些說法同樣充滿破綻——因爲人口稠密,印度農村地區聚集效應和城市相比並沒有多少差距,而同樣溼熱、抗疫表現卻非常糟糕的巴西和墨西哥等國則降低了地理因素的解釋力。

也有專家認爲,印度相對年輕的人口結構延緩了疫情傳播。

根據最新人口普查數據,印度65%的人口年齡低於35歲,一半人口低於25歲。年輕羣體普遍確診率和死亡率較低,確診症狀也相對較輕。

但美國智庫“疾病動態、經濟與政策中心”(the Center for Disease Dynamics, Economics & Policy)的研究顯示,印度30歲至70歲年齡段人口染疫死亡率高於巴西、美國、中國相同年齡組,表明“人口結構降低死亡率”的說法遠非確切。

此外,還有專家將印度疫情好轉歸功於羣體免疫。

阿育王大學專家認爲,當印度感染總人數超過臨界值,就會產生足夠大的攜帶抗體的人羣,由此形成羣體免疫力。全印範圍的抗體檢測血清學調查顯示,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檢出抗體陽性率接近22%,是2020年疫情高峯期的三倍多;在德里等地區,這一比例甚至超過50%。極高的抗體陽性可能推高羣體免疫力,對大城市尤是如此。

然而,也有專家指出,即使部分地區已形成全體免疫,考慮到印度龐大的人口規模和複雜的國土環境,還很難真正達到全國性的羣體免疫。

最後,還有爲數衆多的專家質疑印度政府數據的可靠性。

據美國《時代》雜誌報道,一位流行病學專家估算,每30個印度感染病例中,平均僅有1人被確診並記錄在案,因此印度累計感染病例數可能是現有統計的30倍。

與此同時,印度檢驗率卻還一度下降:2020年9月,印度單日檢測量超過一百萬次,而到2021年2月,單日檢測量已降至60萬至80萬,這意味着更多病例可能未被發現。此外,爲了早日恢復社會經濟活動,地方政府在登記、報告確診及死亡病例時也可能存在紕漏。

因此,嚴重的漏檢、漏報、誤報可能是營造“疫情得到控制”的主要原因。

爲什麼印度疫情後來又突然瘋狂反彈?

還沒搞清楚第一波疫情爲何消退,第二波又洶洶襲來。

印度第一波疫情2020年9月到達頂點,此後單日確診人數開始出現穩步下降。然而,進入2021年3月,單日確診人數卻突然暴增,4月5日突破10萬大關後,每天都在刷新紀錄,截至4月17日單日確診病例已超過26萬。

儘管印度政府已推出疫苗接種計劃,但第二波疫情強度、速度、廣度仍遠超第一波,疫情蔓延的嚴重程度短短半個月內就達到了第一波疫情幾個月才達到的水平,而各地醫療資源也被刺破透支,醫院牀位紛紛告急……

從目前情況看,大規模社會聚集疊加高傳染率的變種病毒,可能是促成印度第二波疫情海嘯的原因。

首先是防疫措施鬆懈。

早在2021年1月,印度衛生部長哈什·瓦爾德漢(Harsh Vardhan)就宣稱“印度已成功遏制疫情”,帶來大範圍的自滿情緒。印度公共衛生基金會主席斯里納特·雷迪(Srinath Reddy)認爲,“在所有地區,決策者和民衆都認爲看到了新冠大流行的終結,認爲人們已獲得羣體免疫因而不會再受病毒侵擾,但這絕對是一個誤解,導致人們放棄了公共衛生預防措施。”

2021年3月至4月恰逢泰米爾納度和西孟加拉邦地方選戰,各種大型集會和助選活動此起彼伏。與此同時,灑紅節、大壺節等印度教傳統節日又接踵而至。在此背景下,因疫情緩和而放鬆警惕的人羣大都未佩戴口罩便加入集會,大規模人羣聚集使必要的社交距離難以保持。

例如,儘管衛生專家建議取消大壺節這一全球規模最大的宗教集會,印度政府仍表示只要朝聖者檢測呈陰性就依然能夠參加。於是,4月11日,超過28萬虔誠但缺乏防護的印度教徒,在疫情已起的情況下,仍從全印各地趕往北阿坎德邦哈里德瓦慶祝大壺節,結果僅72小時內就有幾百人確診患病。

來自英國、南非和巴西的更具傳染性的病毒新變種也推動疫情在印度的加速擴散。

很多專家認爲,病毒新變種是導致近期單日確診數瘋狂增長的罪魁禍首。例如,在疫情最爲嚴重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大約20%的確診病例由名爲“B.1.617”的雙重變異新變種病毒所致。

再如,在疫情蔓延最快的旁遮普邦,約有80%的病例由英國變種病毒所致。然而,由於缺乏資金,印度衛生機構在過去幾個月中只對不到1%的新冠病毒樣本進行基因測序,未能及時檢測出那些更具傳染性、更危險的新變種病毒,包括巴西和英國變種病毒。

印度政府雖然推進大規模疫苗接種,但在沒有形成足夠保護的情況下,這點提前使民衆放鬆警惕。

一方面,印度當前的疫苗接種率並不足以形成羣體免疫,疫苗保護效果對部分病毒新變種效果未知。另一方面,不少人對疫苗保護機制存在誤解,認爲疫苗是病毒天敵,接種後便不需遵守嚴格的防疫措施。高估疫苗保護力導致很多印度民衆在接種後過於自信,甚至有人在接種第一針疫苗後感染,印度整體防疫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未來印度前景如何?

儘管莫迪政府似乎對第二波疫情的發展保持樂觀,還不忘給民衆打氣,但危險因素短期內並沒有消解的可能。

一方面,莫迪面對激增的單日確診病例,在4月8日內閣部長會議上表示將不會採取全面封鎖措施,轉而要求在隔離區實施100%檢測。這表明,在經歷2020年經濟代價極其沉重的全國封城以後,莫迪政府已非常投鼠忌器,可能採取比較保守的防疫方案,避免疫情再度傷害本已糟糕的印度經濟。

另一方面,疫苗對病毒新變種的有效性尚不明確。儘管印度宣稱擁有世界最大疫苗產能,幾個月前又大力推進疫苗接種,但無法確定印度當前採用的兩種疫苗對病毒新變種及潛在的“多重突變型”病毒效果如何。

印度第二波疫情無疑促使人們懷疑此前疫情數據的真實性,而志得意滿的印度政府、滿不在乎的印度民衆、不斷變異的病毒變種、規模巨大的大型集會更像正在醞釀一場史上最瘋狂的疫情爆炸。這樣看,印度是否會重複100年前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的覆轍,還真讓人捏一把汗。

責任編輯:朱學森 SN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