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通祠

在什剎海西海西北小島上。始建於明永樂年間,舊稱法華寺,又稱鎮水觀音庵。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改名爲匯通祠。乾隆二十六年御製匯通祠詩:“一座湖亭倚大堤,兩邊水自別高低。片時濟勝浮煙舫,春樹人家望轉迷。”“煙中遙見廟垣紅,瞬息靈祠抵匯通。雨意溟濛猶未止,出郊即看麥苗芃。”匯通祠坐北朝南。山門一間,歇山調大脊筒瓦頂,石券門,棋盤大門兩扇。前殿三間,硬山調大脊,筒瓦頂,配房東西各三間,硬山調瓦頂。後樓面闊三間,二層樓前出軒,硬山調大脊,筒瓦頂,出軒部分爲懸山箍頭脊四檁捲棚,配殿東西各三間,硬山調大脊筒瓦頂,匾曰“潮音普覺”,“功兼利濟”。

原輔仁大學

位於什剎海地區定阜街路北。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輔仁大學建於1925年,校址原爲濤貝勒府,以府邸爲校舍。後在府邸花園南部和馬圈舊址建造輔仁大學新樓,1930年建成。新樓爲2層磚混結構,正門爲三層,有四面圍樓和中間樓房圍成兩個天井外牆磨磚對磚砌造,牆身厚重。正門爲漢白玉大拱門,3個歇山式屋頂,屋脊正中豎十字架,四角加歇山式角樓。立面上混雜使用中國古建築手法,有綠琉璃瓦屋頂、漢白玉須彌座。雜有南方封火牆、封檐板和小泥仿木斗拱。輔仁大學前身爲英華(《大公報》主要創辦人)、馬良(毀家興學,創辦震旦學院)創立的輔仁社。如今走進已掛着“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門牌的原輔仁大學,一座中國宮殿式的樓宇赫然在目,這座兩層樓圍合而成的封閉院落便是大學主樓,東南西北四角各矗起一座三層角樓,整座建築中軸線明確,完全對稱,體現了中國皇宮莊重森嚴的氣勢。在主樓正立面上,還使用了許多中國古典建築的細部做法,如漢白玉的須彌座、紅色雕花的木製窗框、大門墩柱上蹲伏的石獅等,構成了中國宮殿的縮影。這座當時由陳垣校長高薪聘請的美國建築師墨菲的作品,之後被譽爲舊京三大中西合璧建築之一。

老自來水廠

在繁華的東直門一帶,這裏是一處毫不出挑的小區,被機場高速和東直門北大街夾在一角,背靠藝術氣息濃厚的Moma萬國城,如果不是住在清水苑小區裏的居民,即使是詢問附近的上班族或學生,也大多無法真正給出答案,告訴你北京老自來水廠的確切位置。北京早年間被稱爲“苦海幽州“,衚衕裏的水井十有八九是苦水,按現代的說法就是水質比較硬,這也是京城老百姓喜歡喝茉莉花茶的原因——用苦水泡綠茶,喝不出個滋味兒啊。在皇權年月,只有皇帝老子可以享受西山玉泉山的甘泉水,還得一趟一趟的從西直門出城往回拉。直到1908年北京第一座自來水廠建起後,四九城的老百姓算是迎來了告別苦水的盼頭。自來水廠的主體建築當年承包給天津德商瑞記洋行建設,和現在798裏廉價粗糙的包豪斯風格相比,這裏才真正顯出了不凡的貴氣。對來京旅遊的人們來說,看慣了北京金碧輝煌的皇家建築和灰牆灰瓦的小衚衕後,領略近代化工業遺蹟,也是不錯的選擇。

德壽堂

看過《大宅門》、《大清藥王》、《風雨同仁堂》等熱播電視劇的觀衆們,都對裏面描寫的清末民初北京藥行景象印象深刻,但時過境遷,同仁堂、長春堂、千芝堂、西鶴年堂等老號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變遷、改址、撤點與拆遷之後,雖然金匾仍在、古方猶存,但原始建築本身均已缺失或徹底湮滅,使得存世至今僅70餘年的德壽堂竟成爲了諸多城南藥店老號唯一的孤本,不亦哀乎!實際上,世紀之交兩廣路大舉拓寬之時,德壽堂一度也在拆遷之列,幸虧衆多文保專家力挺,才使得德壽堂的百草香得以繼續瀰漫至今天。當年的德壽堂,以經營獨特叫響北京藥行,京城裏各大戲院的舞臺大幕上,都繡有‘‘德壽堂祕製牛黃解毒丸”字樣,有軌電車上也掛有廣告,此舉一開風氣之先。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創始人康伯卿爲招攬顧客定製的仿真小火車,甫一推出,便“轟動全城,觀衆人山人海,竟至交通堵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