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的重要论述讲话精神,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习热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和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联合出品了《“北京党史”慕课》系列专题片。该系列片以《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党史权威著作对标对表,从一件文物、一个细节切入,进行悬念性设计,通过权威专家讲述,还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理想和情怀。

从3月22日起我们为您在市级网络平台、移动地铁公交平台、楼宇户外大屏、各大新媒体平台等陆续播出。

今日,为大家推送第28课 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

1920年8月,在北京南城的陶然亭慈悲庵里,二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其中,一个年轻帅气的青年站起来,侃侃而谈“改造”与“联合”,引来李大钊的点头称赞。这个年轻人就是青年周恩来。

1920年初,周恩来因为带领学生示威游行,抗议日本居留民枪杀中国居民,被捕入狱。在监狱里,他重新思考了许多问题,革命意识的萌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思想是颤动于狱中”。出狱后,周恩来主持觉悟社年会,总结一年多来天津开展学生运动和各界救国运动的经验,他说:“只有把五四运动以后在全国各地产生的大小进步团体联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才能改造旧的中国,拯救中国的危亡。”他将此概括为“改造”与“联合”。

觉悟社的年会后,周恩来和11名觉悟社成员来到北京,请李大钊主持召开社团座谈会。李大钊非常赞同这个建议,列了一个参加座谈会的团体名单,这里有少年中国学会、工读互助团、曙光社等。8月16日上午,李大钊和天津觉悟社、北京少年中国学会、曙光社、人道社、工读互助团五个进步团体的23名代表,相聚慈悲庵,讨论“团体”与“联合”。之后,五团体成员又在北大红楼图书馆、中央公园的来今雨轩先后召开了12次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改造联合宣言》和《改造联合约章》,喊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

与此同时,周恩来也积极准备赴欧求学。1920年11月,22岁的周恩来带着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理想,来到了马克思的故乡——欧洲。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和实地考察,周恩来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无政府主义”的“自由太没有限制”,容易流为空谈; 法国的“工团主义”在如今的欧美“不免于梦呓”; 而英国的“吉尔特主义”近来也日渐衰微,并且“在英国从来就没有大兴过”。经过反复地思索和比较,周恩来终于作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确立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我这里有一本《周恩来书信选集》,里面有一封他写给觉悟社社友的信,他在信中是这样写的:“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周恩来一生都尊奉自己的事业,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精神。在他的心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如磐石。

  

(来源:北京长城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