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管理學界曾掀起了一股尋找“理想經理人”的研究熱潮,當時的假設是理想的高層管理者在性格和特徵上有其共性,找到這樣的共性就可以發掘更多高水平的職業經理人......

1955年,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學者羅伯特•卡茨在《哈佛商業評論》雜誌上發表了《高效管理者的三大技能》一文。在該文中他提出,有效的管理者應當具備三種基本技能:技術性技能、人際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

技術性技能指使用某一專業領域內有關的工作程序、技術和知識來完成組織任務的能力。如工程師、會計、技術員等。技術技能強調內行領導。

人際性技能指在組織內部和外部,與處理人際關係有關的技能。如人際交往等。作爲一名管理者,必須具備良好的人際技能,這樣才能樹立良好的團隊精神。

概念性技能指能夠洞察企業與環境相互影響的複雜性,並在此基礎上加以分析、判斷、抽象、概括,並迅速作出決斷的能力。具體包括:系統性、整體性能力,識別能力,創新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羅伯特•卡茨認爲,三種技能在不同管理層次中的要求不同,技術技能由低層向高層重要性逐漸遞減;概念技能由低層向高層重要性逐步增加;人際關係技能對不同的管理層的重要程度區別不十分明顯,比較而言對高層要比對低層相對重要一些。

這裏說的技能指的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並不一定要與生俱來;這種能力要在實際行動中得以展現,並不僅僅蘊藏於潛能之中。不僅僅是管理崗位,這種基於崗位層級不同的能力分類也被其他領域所借鑑。

李彥宏說當百度決定開始做電影票業務的時候,他們發現電影院坐席的平均上座率只有15%。“通過O2O我們很快可以填滿那些空着的坐席,將影廳上座率提升到50%、80%。對於餐廳業務也是如此,O2O可以將經濟變得更有效率。

馮唐坦言自己還真有想當導演的打算:“做導演是有可能的,畢竟交給別人我怕表達不了自己作品中想表達的東西,還不如自己上。原來我擔心怕自己不專業,不過通過這幾次與影視劇的接觸,我發現導演很大部分的工作是需要做判斷,我覺得我可以嘗試。”

許小年認爲,互聯網金融要解決的問題是金融業的核心問題,而不是互聯網的問題。“金融業的核心問題是什麼?金融最困難的是什麼?是風險,是信用評級。”許小年稱,互聯網可以幫助你降低獲取信息的成本,但是它不可能改變整個金融業的性質,金融業的難點就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風險識別和風險控制的困難,這就是金融業的實質。

包政在《獻給我的導師徐昶教授》中提到,徐昶教授窮其一生弄明白企業管理的核心問題:“徐老師最終弄明白了,企業管理的核心命題是分配,是利益的共享。一個企業乃至一個社會,如果不能與創造者共享利益,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喚起全體的成員做貢獻的意願。也弄明白了,企業管理是實踐,即便是寶鋼這樣的成功經驗,都不可能簡單地移植到玉溪捲菸廠。其中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涉及到組織及其文化。”

效率、判斷、風險、分配,都是很常見,大學一年級的小孩都懂的詞。爲什麼用在上面的語境下給人感覺很深刻,有木有?

世界紛繁複雜,很是熱鬧。彷彿一夜之間,人們在大城市看到的滿大街的電動自行車貼着二維碼四處穿梭,爲大家送飯的都不少於幾十家。他們都叫自己O2O,暫且不論這些業務到最後能活下來幾家,但許多人可能都沒想到過背後是在提升社會和經濟運行的效率。

各種國內外的大牌導演脾氣性格迥異,但他們其實最核心的一項能力是判斷。

相信每個人都注意到了突然湧出來的上百家金融公司,加上後來各種P2P跑路的新聞更是將許多中國大爺大媽白領藍領的口袋洗劫一空,但我們也搞不清楚金融背後原來是風控!

做了多少年企業管理,也牢記德魯克說的“管理是一種實踐”,但可能大部分人沒弄明白企業管理的核心命題是分配。

在心理學裏面有一個經典的實驗是新手和專家去解決關於“斜面”的物理問題,通過對他們解決問題中用到知識的提取過程進行觀察和檢測,發現新手看到斜面的時候想到的是這個(下圖):

而專家看到的斜面問題時想到的是這個:

通過上面兩個圖可以看出來,同樣的斜面問題,新手滿眼都是“表面現象”,他們看到了很多細節;而專家除了看到表面的特徵外,還能夠立馬跟更高層次的內容關聯起來:力學的定律、能量守恆等更抽象的內容建立聯繫。

心理學的實驗和研究都揭示出,高手跟新手的區別是,新手腦袋裏存儲的更多的是現象和零散、片段的知識,而專家的腦袋裏更清爽,因爲他的頭腦中知識存儲的方式是概念和觀點、更大更抽象的概念和觀點。他是從上到下的存儲和利用,而新手則相反。

概念是構成知識的基本單位。自從有了概念,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就得以簡化,因爲我們不必再去記憶每個獨立的、具體的事物,從而避免了給思維增加負擔。否則的話,人類將要面對的是極其龐雜和混亂的情景。

概念是對事物和觀點本質的抽象概括,是抽象思維的最基礎單元,在其上纔是判斷、推理等的更深入活動。概念都包括內涵和外延,內涵可以理解爲定義,外延是其範圍,譬如水果是概念,其範圍包括了蘋果、香蕉、菠蘿等。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從小學就開始學習各類概念,但概念能力卻是對事件、事物和思想有深刻洞察後纔有的,通常可以在高水平的專家們身上發現這種能力,也是一個人是否”深刻“的外在表現。

在學習時候能否將繁多的事件、事物、現象、問題用幾個基本概念統領,能不能將一本書甚至一個專業用幾個概念表述出來,這是測量是否真正學會和掌握的方式。

在具體解決問題時,能否從更抽象層面(大的概念和觀點)出發,同時在分析問題時能夠主動忽略各類現象和干擾,直指問題核心,也是概念能力高低的表示。

效率、判斷、風險、分配無疑都是概念,前面提到的李彥宏、馮唐、許小年和包政他們也無疑都是各自領域的翹楚,通過他們的語言和文字我們也可以窺探到他們也在自己關注的領域其實是概念思考。

1970年代末,上海市除了國有集體的企業,還有150多種其他的經濟形式,譬如裁縫店、刺繡店、農村有自留地和自留畜、修鞋、補鍋、修自行車、雜貨店、飲食攤等形式。

如果我將這150種都列出來,估計大家都會暈。怎麼能更快、更明確的去理解這種經濟形式呢?

容我畫個圖:

裁縫店和刺繡店、農村的自留地有什麼共性的東西呢?他們都屬於“個體手工業”;修車、補鍋、修鞋的共同點是什麼呢?他們都屬於服務性的手工業,一般不是爲自己做,是別人拿過來車、鍋和鞋,手工藝人用自己的技能爲他人服務。雜貨店和飲食攤更多的是一種商業的買賣行爲等。

這樣子就會形成下面的圖: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第三級的經濟形式進行了分類,並歸納出了各類的特性:個體、服務、商業,這是一個層面的概念化。

那這150多種合起來該叫什麼呢?更進一步的概念化,其實他都屬於城鄉勞動者的個體經濟形式。

就如下圖:

從150多種具體的形式,到三種類型,再到一個名詞,這是一個不斷分類歸納概念化的過程。

從理解的角度看,現象總是豐富多彩而且雜亂無章的,經過分類歸納成相應層級的概念,我們能夠真正看清楚事情的本質從而把握深刻規律。同時,經過這樣的分析,也更容易記憶。

那些深刻的人們,大都是你還在觀察不同層級的現象時,他已經在自己的大腦裏經過處理,達到了概念的層面。所以他總比你更能看清楚事情的本質,更加遊刃有餘。

插一句說,上面那個例子其實是1979年11月6日上海的《文匯報》上某新聞裏的一段話演繹而來。

每一個小孩大都在開始學說話不久學會“媽媽”、“爸爸”,這更多是一個音節。

母親和父親則是一個概念,他的媽媽爸爸是他的母親和父親,但抽象成一個概念(在《辭海》中的“父親”的解釋是“有子女的男子是子女的父親。”)理解母親和父親估計要到具備較強抽象思考能力時才能明白。

概念是反映客觀對象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是在感覺、知覺和表象的基礎上,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形成的。所以掌握了概念也就有了對於事物最本質的認識。

德國工業標準2342將概念定義爲一個“通過使用抽象化的方式從一羣事物中提取出來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思維單位”。通俗點說,概念抽取了事物的共同性,這個共同性是它跟其他事物區別的根本。

譬如“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的核心共同性是“三角形,其中有一個內角是直角”,至於三邊的長短及其他兩個銳角的大小是相等的還是不等的,都是特殊的、次要的、非本質的屬性。

關於概念的本質,有許多資料可以看,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我們有一個簡單的模型測量是不是真正掌握一個概念,包括是什麼、如何做、爲什麼、在什麼情況下用,同時加上NO(不是)這個層面。

舉個例子,你僅僅知道什麼是質量管理還不算掌握,還要掌握什麼不是質量管理,只有這樣子才能區分出質量管理與人力資源、與檔案管理、與文檔庫等的區別,纔算有點明白。

掌握概念可以讓你更深刻的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可以使我們能夠拋棄現象把握核心,可以在不同層級的概念上思考問題從而產生創新。

2016年10月份,微軟亞洲研究院發佈了微軟概念圖譜(Microsoft Concept Graph)和概念標籤模型(Microsoft Concept Tagging)。他們的研究人員認爲,雖然現在的人工智能可以戰勝李世石,但其學習能力以及完成一般任務的能力可能都遠不及一個三四歲的兒童。

因爲在一個封閉的領域(譬如圍棋),人工智能可以很牛,但對於一般化的領域,由於AI欠缺通常的“常識”,所以咱們普通人認爲自然而然的事情,機器也無法做到。“如何逐步實現機器智能,微軟亞洲研究院給出的答案是“常識”,常識是理解是萬物的基礎。

人們從小就開始學習(對世界的認知),學習作爲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可讓我們上學之前就已知道“西瓜是甜的水果”、“水是液體”等基礎概念,隨着年齡和經歷的增長,這類並不屬於某個細分專業領域的開放性常識也在不斷增長。

微軟亞洲研究院這次做的事情就是讓計算機“懂得”這些常識性概念。爲此,經過六年的研究微軟爲 Microsoft Concept Graph 收集了超過 540 萬條概念核心知識庫。除了“建築”、“詩人”等這類通用知識庫外,還包含數百萬比較生僻的長尾概念,如“抗帕金森治療”、“名人婚紗設計師”、“基礎的水彩技巧”等。

與此同時,MicrosoftConcept Graph 同樣包含了大量數據空間(每條知識概念都包含一系列的實體或者子概念,例如“太陽系”底下可能就會包括“水星”、“火星”、“地球”等等)。”

機器在理解開放性的日常的概念,你該怎麼辦?專業性、複雜的概念也許纔是你的優勢所在。但你真的理解你領域內的核心概念了嗎?

如何能夠做到概念思考呢?對於概念的學習和理解一定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對於概念之間的關係建立也需要通過實踐不斷的打磨與多次深刻的反思提煉。

只有經過學習、實踐、反思提煉這樣的訓練,並有意識的去做概念化的嘗試,才能最後形成大的概念和觀點。

譬如關於質量管理這個概念,許多人經常說,並且都認爲自己知道。但怎麼纔算知道了呢?最起碼得能回答下面的問題吧:是什麼,不是什麼?爲什麼要做,爲什麼不做?誰去做,誰不適合去做?

要真正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並能將不同的概念結合到一起形成框架、模型用來判斷和推理,用來決策與提升,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概念思維,需要從個人的學習、實踐、思維三個角度去錘鍊才成。

-end-

作者:田志剛知識管理

來源:知識管理中心KMCenter

版權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如有不便,煩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