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海外版】;

我站在旭水河畔,河風吹拂,送來陣陣清涼。清涼中有淡淡鹹味,浸漬身心。

源自九宮山餘脈的旭水河,由西向東,一路跌宕,穿過貢井城區,與南下的威遠河交匯爲釜溪河,穿過四川省自貢市主城區,然後繼續奔騰南下,流過廣袤的川南大地,最後一頭扎進煙波浩渺的沱江。

踏着縴夫們沉重的足跡,我沿着河岸行走。這條水面不寬、水流也不急的小河,在陸上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承載了千年鹽運的漫長曆史。

這岸是鹹的,這水是鹹的,難怪我感覺這河風裏也有鹹味。每天在水上來往的運鹽船隻,大大小小,不計其數。桅檣林立,白帆如雲,槳聲咿呀,碼頭晝夜繁忙。從地下數百米乃至千米深處開採出來的川鹽,運向大江南北。

因鹽興城,因鹽馳名,鹽都自貢市聞名中外。

從東漢開鑿第一口鹽井開始,這片鹹土地上,先後開鑿了上萬口鹽井,勤勞智慧的鹽都先民,創造了無數人間奇蹟。

兒時看電影《閃閃的紅星》,潘冬子將鹽溶化水中,浸入棉襖,躲過敵人盤查,送給山裏的游擊隊。這情節,我至今不忘。初識字時,我看過一本連環畫,講述鹽井工人罷工鬥爭事蹟,故事就發生在自貢。從此,自貢這個帶着鹹味的名字,一直烙印在我心頭。

這次,我終於如願以償,站在了這片鹹土地上,走進旭水河畔的老城區。

老城區青瓦房高低錯落,沿河岸綿延,較好地保存了鹽都的古風古貌。河東是貢井區新城,高樓連雲。河東河西,一水之隔,卻彷彿是兩個不同天地的世界。

陳家祠堂、南華宮等建築,佇立在無盡的歲月裏,靜守着昔日那份記憶。這裏的時光很慢,慢似枯水季節旭水河裏的水流,也很靜,靜如大街小巷被人畜踩踏得光滑、堅硬的青石板。在這裏感受鹽歷史,品味鹽文化,猶如喝一壺陳年普洱,愈久彌香。

我一直想去探望鹽井口,撫摸天車。

燊海井在城東大安區,開鑿於1823年,井深超過1000米。鹽都先民的才能,由此可見一斑。

燊海井投產後,日噴黑滷萬餘擔,鹽紳商賈們紛至沓來,鑿井設竈,周圍近200口鹽井星羅棋佈,天車如林,竈房毗連,梘管(輸滷水的竹製管道)縱橫,雲蒸霧蔚,井鹽生產空前繁忙。

因燊海井而打造的燊海公園,秀木蔚然成林。老遠就能看到,用成百上千根杉木連結、篾索捆紮而成的高大天車,聳然突出林表,直指浩渺藍天。天車,鹽都的標誌,令人望而生敬意。近200年來,燊海井仍在生產,延續着鹽都的輝煌歷史。

佇立天車下,我無法透過地表,看清千米之下億萬斯年岩層演化而成的鹽海,只能循着天車的指引,仰望天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