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军事专家说,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海军装备上的差距,至少是50年。此后,中国加快了海军现代化装备的研制,从十年磨一剑,到五年“两型四艘”驱逐舰,再到我国自主研制的万吨级驱逐舰交付使用。在这背后,有许多人的付出。今天,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位,从青葱少年到花甲老者,一心只为造船中国船舶集团江南造船专项总监张国新。

长兴岛江南造船的码头上,停靠着即将下水和试航的舰船。每次来到这里,张国新依旧振奋。从上世纪60年代末至今,张国新已经投身舰船制造,超过50年。

中国船舶集团江南造船专项总监张国新说,53年里,做了军品也做了民品,见证了船型从低端到高端的发展,见证了造船技术,从传统到现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2019年4月,在青岛举行的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上,首艘我国自主研制的万吨级驱逐舰"南昌号"亮相。这是张国新的造船生涯中,难忘的一刻。这艘“大驱”,正出自他和江南造船工程师之手。

张国新说,“101(‘南昌号’驱逐舰)走在最前面,然后底下是一些驱逐舰,第一方阵的驱逐舰,全部是江南做的,意味着我们已经赶上了世界一流的驱逐舰(制造)的水平,我们用了30年的时间赶上了50年的差距。”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战舰艇与国外先进战舰有不小差距。80年代中期,我国决定自力更生研制第二代导弹驱逐舰,首制舰的监造任务,就落到了张国新和同事们的肩上。此后的30多年间,张国新全身心投入到了国产驱逐舰的设计和建造中,在他的办公墙上,挂满了由他负责建造的舰船照片,从第一代舰艇,到正在服役的舰船,每一艘,都让他倍感自豪。

张国新说,三十年,海军装备形成了三代现代化驱逐舰和六款现代化的驱逐舰,也反映出海军装备的能力,从画面颜色可以看出,海军装备从浅蓝走向深蓝。

这几年,随着舰船越造越大、越造越精细,张国新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造船新技术的攻关,已自主研发“数字化焊接质量管控”系统、“三维曲面数字化成型”装置等先进技术与装备。去年8月,历时4年研发,借助5G、智能调姿等技术的总段对接装置,投入使用。

张国新说,通过测量的数据给出对准的方案,然后驱动小车自己对拢。以前我们对拢的时间可能是5个小时,现在只要半个小时,精度上可以控制到1毫米左右,正负1毫米的误差,这在大型船舶建造中是必不可少的一套智能化对准系统。

如今,江南造船厂的造船人才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年轻的“江南人”大多有高学历,而在张国新看来,造舰船,不仅要有丰富的舰船知识和外语能力,还需要复杂工程的协调能力和监造岗位数十年的锤炼,张国新把自己和江南造船厂多年的建造经验,形成工艺法则,并叮嘱年轻工程师加强学习。

中国船舶集团江南研究院副院长赵守君表示,现在在张国新的带领下培养出一群年轻人,想做难做的船,也能做难做的船。这些年在军工行业,除了为海军交付许多产品之外,另外一个收获就是对于舰船军工行业人才队伍的集聚。

中国船舶集团江南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刁佳生认为推进八大工艺法则,为建造工艺立法,希望把(工艺)法的体系建立起来,这样各类产品工艺思考的时候就会沿着方向走,让工艺的先进性、可执行性更加完善。

现在,张国新依旧会参与到舰船设计、建造的第一线,关注着海军新装备的建设进展,延续着"造船人"的光荣与梦想。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金普庆 实习编辑:骆惠)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