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是一座科學之橋。它是華北地區現存最古老的聯拱石橋,經歷了八百二十年的風雨侵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盧溝橋既有滔天巨浪的兇猛衝擊,又有巨大冰塊的沉重撞擊;既有千軍萬馬的千百次跋涉,又有商賈車輛無數次往來,仍然堅固無比,這些與獨特奇巧的建築結構,有着緊密關係。高超的建橋技藝凝聚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智慧,“鐵柱穿石”的橋基,“鐵錠鎖石”的橋面,“鐵劍斬龍”的橋墩,把盧溝橋護衛得堅不可摧。這座科學之橋設計縝密、別具匠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種強大與悠久,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鐵柱穿石

盧溝橋的設計者將數根粗大鐵柱打入河底的卵石層中,上面穿入巨石連成一體。周圍以巨大石板圍住,防止水流衝擊。800多年,10個橋墩中沉陷幅度最大的也沒有超過12釐米。

文物專家在盧溝橋下考察

專家在盧溝曉月碑前合影

盧溝橋對我來說,是感情十分深厚的,可以說是莫逆之交了。當我僅十二三歲的時候,盧溝橋點燃了抗戰的烽火……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調到文化部文物局,專門從事古建築的工作,盧溝橋與我更加密切了……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佈之後不久,我和于傑、吳夢麟、馬希桂等同志來到盧溝橋“安營紮寨”。我們在現場勘查測繪了一個多月,連繪圖、寫報告等前前後後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收穫很大。經過現場勘查和文獻查考,終於證明了康熙重修盧溝橋不過是小修小補,整個橋身仍是金代原物,從而恢復了古橋的歷史地位。此外,在那次考查工作,經過編號登記,還終於算清了盧溝橋石獅子的數目,打破了幾百年來一直被傳說下來的歇後語“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經過這一次實地勘查,盧溝橋的總長度和各個局部都有了科學的數據,還發現了許多珍貴文物和武俊刻石。這些,使我對盧溝橋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茅以升先生提出的要在盧溝橋修建橋樑博物館的事很重要。侯仁之和鄭老都很支持,還專門在文章中提到過此事。我完全贊同他們的意見,讓觀衆在參觀盧溝橋時,看到中國橋樑的整體面貌……

——羅哲文

羅哲文(1924——2012.5.14)

羅哲文,四川宜賓人,中國古建築學家,原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40年考入中國營造學社,師從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劉敦楨等。始終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維修保護和調查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國古塔》、《中國古代建築簡史》、《長城》、《長城史話》和《中國帝王陵》等。

盧溝橋與宛平城全景側面圖

盧溝橋全景側面線描圖

盧溝橋文化廣場南側浮雕

《盧溝懷古·建橋》中開鑿石料及雕刻石獅的局部

盧溝橋文化廣場南側

《盧溝懷古·建橋》中搬抬石料圓雕作品

來源:盧溝橋文化旅遊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