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万坐月子、7.5万住酒店……视频博主炫富被批后纷纷道歉删视频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谢璞

来源:谢璞(ID:jiaxinwen360

抖音红人大LOGO的炫富,被有关部门点名批评,半年前,“大胃王吃播”亦被叫停。炫富和大胃王,是一回事,两类短视频泛滥,本质是表达的极度匮乏。

我算半个美食爱好者,对吃也算上心。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围绕“吃”的视频,各大平台上的“美食”博主,其实跟“美”关系不大。最常见的表达:一类是展现食物的“贵”,也就是炫富,人均2000元,一顿饭19999元,说到底,美食博主未必是真的想炫富,但“贵”跟“美”联系起来, 是当下最有效的方式;一类是展现食物的“量”,大快朵颐,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一般的吃得多。

美食,有色香味形,以及,食物食材背后的文化。“形色”能够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但这个是有门槛的,有高低之别。“香”和“味”,却是需要更具体的感知的,所以,借助食物的价格和吃的量,以及吃播时夸张的演绎,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

电视时代的美食节目,准确的说,是“旅行+美食”,最为大众熟知的可能就是那一句“入口即化”的描述。说到底,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体,从业者的文字基础和文化功底,也是有限。传统媒体一度流行的鄙视链是,杂志看不上报纸,纸媒看不上电视广播——这种偏见,或许也与文化基础有关。

近十年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也是“旅行+美食”的框架,除了视野更大,拍摄技术升级,更为重要的是,它们的人文关怀。它们的题材,一是故事,二是即将消失的传统,在满足观众“猎奇”心理,在同一个国度,同一个星球内,另一种生活的好奇心。

“舌尖”也好,“风味”也好,是选题和文本的胜利。表现层面的拍摄固然重要,但这只是“手法”问题。

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人人都是陈晓卿或是蔡澜、陈立。但这的确是个人人都有机会发声和表演的时代。短视频平台和智能手机流行,把专业门槛无限降低,但内容的质量提升,需要一个周期。

不可否认,“炫富”是最容易“震慑”的方式,也是最佳的“引诱”手段。短视频是单向的浅层次的交流,初级的沟通。陌生的交往,有句话说的是,“先敬罗衣后敬人”,奢侈品如此流行,也如此坚挺,见怪不怪。

微博的大V喜欢微博晒包,微信的微商喜欢朋友圈“喜提爱车”,他们都喜欢用炫富来表达成功,来俘获信众。即便如万恶的资本主义,也是如此,寰球同此凉热。

移动时代的“内容消费”,抽离了时间轴,让内容从“新闻”、“资讯”解脱出来,变成更纯粹的消费品。信息流主导的模式,算法就是“从善如流”,以结果为导向的“马太效应”。

信息流模式能够转动起来,算法的精准之外,最重要的是供给端的海量供给。也就是生物学的“繁殖过剩”。只有海量的内容供给才能完成内容的“优胜劣汰”。

在海量内容中脱颖而出,炫富和大胃王,是已经证明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说到底,炫富也好,大胃王也好,就是传统的经典表达跟不上信息流刷新的速度,这个信息无限丰富的时代,表达却在日渐匮乏。

“大胃王”的问题在于“浪费”,这类视频,该删就删。但“炫富”的视频,还是要打个疑问,因为大LOGO炫不炫富,总统套房和天价餐厅都摆在那。这或许也是互联网带来诸多问题的集中映射:互联网抹平了信息鸿沟也仅仅是信息鸿沟。

所以,我们应该回到折衷主义的现实上去,把问题切换成陈述句:算法应该有它的审美判断,有它的价值倾向,才是真正的“记录美好生活”。

前置条件和空间限制的讨论,其实都是浅尝则止的故作高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