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陆家嘴的蜕变与进阶

具备优良开放基因和综合资源优势的陆家嘴,将顺势再进阶,更好地发挥撬动上海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支点性作用,成为中国在世界经济金融版图中的战略“重镇”。

陆家嘴之于中国金融发展,具有“试金石”“先手棋”意义。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陆家嘴是浦东的前沿窗口,陆家嘴从烂泥渡到一流国际金融城的蜕变,生动诠释了浦东开发开放和中国改革开放之路的成功。而今,具备优良开放基因和综合资源优势的陆家嘴,将顺势再进阶,更好地发挥撬动上海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支点性作用,成为中国在世界经济金融版图中的战略“重镇”。

蜕变的意义

历经30余年发展,陆家嘴的“华丽转身”至少蕴含了三层意义。得益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陆家嘴始终与中国经济的腾飞同向而行。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在上海浦东设立的中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中国改革开放设计的政策环境和空间,尤其是国家战略加持,是陆家嘴实现蜕变的关键因素,此其一。

其二,从中观层面看,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陆家嘴历史性地成为了优势金融资源的聚集地。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以陆家嘴为核心先导的金融中心建设,成为了驱动上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陆家嘴集聚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十余家金融要素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机构,是中国金融市场最活跃的地方。

其三,陆家嘴金融城的“小气候”建设至关重要。大环境管方向,小气候直接影响效能。在物理空间上,以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3座超高层建筑为标志,陆家嘴金融城高楼林立,这些“垂直的街道”里金融机构密集,汇聚起来形成了要素市场完备、资本集散功能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在软环境建设上,金融城建设更是不遗余力。陆家嘴金融城探索建立了理事会“业界共治”区域公共治理新模式,通过金融城各类市场主体的资源导入,为金融城白领们提供党建、工作、生活、教育、娱乐等全方位服务,做好金牌“店小二”,形成了国际“口碑”。让最优金融生态圈匹配最佳服务,这是另一种生产力。

新格局下的“发力点”

后疫情时代国际政经格局更为复杂,上海提出“要切实发挥上海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努力成为国内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这是基于新发展格局设定的新目标。从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区域来看,东部沿线“京津冀”协作区、“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一张“弓”,长江经济带似箭镞,恰好在上海形成交会点。面向国际而言,可以上海为支点,将内陆腹地的资源和市场“射”向全球;面向国内方面,同样可以上海为支点,把国际引进的资源和技术等“射”向内陆腹地。此外,从国内外资源禀赋和市场、人口和文化等条件来看,上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作为“中心节点”“战略链接”是水到渠成、顺时应势选择的结果。

上海的战略机遇,即是陆家嘴的战略机遇。如果说30余年来,陆家嘴的蜕变是全国战略支持和上海举全市之力共同打造的亮眼成果,那么而立之年后的陆家嘴,锚定下一个30年后“2050”的目标,势必将肩负更为重要的国家使命。这个使命的当前方位,就是成为高质量带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连接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型功能平台。

作为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战略高地,陆家嘴实现再进阶的“发力点”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走出去”,高质量推进金融开放。方寸之地的陆家嘴,将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高质量产品供给、高效率资金供给,更好地代表国家金融市场的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另一方面“引进来”,将国际先进资源、技术和资金更好地对接到国内要素市场,实现“引资”“引智”的乘数效应,打造以科创、绿色和开放为鲜明特征的升级版“国际金融中心”。

高质量发展趋向

陆家嘴区域内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与金融城能级的整体提升是一致的。随着陆家嘴金融城逐步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城,金融机构的高质量发展趋向越发显现。其中,又以高“开放度”和高“含金量”最为主流。

高“开放度”表征为提高国际化程度、水平,进一步增强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如今,陆家嘴已成为外资金融机构布局中国业务首选地,集聚了占全国41%的外资法人银行、占上海89%的外资财险人身险法人机构,以及占全国90%左右的外资私募机构。接下来的布局中,上海将加快筹建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研究推动一批有首创性、引领性和显示度的重要金融举措落地,陆家嘴也将围绕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进一步集聚中外资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

在提高“含金量”方面,主要体现为增强科技赋能与发展绿色金融。陆家嘴将积极服务好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加快数字化赋能普惠金融,培育和引进金融科技企业,推动上海金融机构在数字化方面走在前列。另外,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努力打造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绿色金融枢纽,进一步形成多层次的绿色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多渠道的绿色产融结合和产业转型的市场平台体系,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作者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