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陸家嘴的蛻變與進階

具備優良開放基因和綜合資源優勢的陸家嘴,將順勢再進階,更好地發揮撬動上海乃至中國經濟發展的支點性作用,成爲中國在世界經濟金融版圖中的戰略“重鎮”。

陸家嘴之於中國金融發展,具有“試金石”“先手棋”意義。浦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陸家嘴是浦東的前沿窗口,陸家嘴從爛泥渡到一流國際金融城的蛻變,生動詮釋了浦東開發開放和中國改革開放之路的成功。而今,具備優良開放基因和綜合資源優勢的陸家嘴,將順勢再進階,更好地發揮撬動上海乃至中國經濟發展的支點性作用,成爲中國在世界經濟金融版圖中的戰略“重鎮”。

蛻變的意義

歷經30餘年發展,陸家嘴的“華麗轉身”至少蘊含了三層意義。得益於中國宏觀經濟的快速、穩健發展,陸家嘴始終與中國經濟的騰飛同向而行。1990年開發開放浦東後,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是在上海浦東設立的中國唯一以“金融貿易”命名的國家級開發區。中國改革開放設計的政策環境和空間,尤其是國家戰略加持,是陸家嘴實現蛻變的關鍵因素,此其一。

其二,從中觀層面看,作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功能區,陸家嘴歷史性地成爲了優勢金融資源的聚集地。金融是經濟的核心,以陸家嘴爲核心先導的金融中心建設,成爲了驅動上海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陸家嘴集聚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等十餘家金融要素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機構,是中國金融市場最活躍的地方。

其三,陸家嘴金融城的“小氣候”建設至關重要。大環境管方向,小氣候直接影響效能。在物理空間上,以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3座超高層建築爲標誌,陸家嘴金融城高樓林立,這些“垂直的街道”裏金融機構密集,匯聚起來形成了要素市場完備、資本集散功能強勁的經濟增長極。在軟環境建設上,金融城建設更是不遺餘力。陸家嘴金融城探索建立了理事會“業界共治”區域公共治理新模式,通過金融城各類市場主體的資源導入,爲金融城白領們提供黨建、工作、生活、教育、娛樂等全方位服務,做好金牌“店小二”,形成了國際“口碑”。讓最優金融生態圈匹配最佳服務,這是另一種生產力。

新格局下的“發力點”

後疫情時代國際政經格局更爲複雜,上海提出“要切實發揮上海對內對外開放兩個扇面的樞紐作用,努力成爲國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這是基於新發展格局設定的新目標。從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區域來看,東部沿線“京津冀”協作區、“長三角”一體化和“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一張“弓”,長江經濟帶似箭鏃,恰好在上海形成交會點。面向國際而言,可以上海爲支點,將內陸腹地的資源和市場“射”向全球;面向國內方面,同樣可以上海爲支點,把國際引進的資源和技術等“射”向內陸腹地。此外,從國內外資源稟賦和市場、人口和文化等條件來看,上海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作爲“中心節點”“戰略鏈接”是水到渠成、順時應勢選擇的結果。

上海的戰略機遇,即是陸家嘴的戰略機遇。如果說30餘年來,陸家嘴的蛻變是全國戰略支持和上海舉全市之力共同打造的亮眼成果,那麼而立之年後的陸家嘴,錨定下一個30年後“2050”的目標,勢必將肩負更爲重要的國家使命。這個使命的當前方位,就是成爲高質量帶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連接國內國際兩種資源,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樞紐型功能平臺。

作爲新發展格局下的金融戰略高地,陸家嘴實現再進階的“發力點”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走出去”,高質量推進金融開放。方寸之地的陸家嘴,將着力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給、高質量產品供給、高效率資金供給,更好地代表國家金融市場的水平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另一方面“引進來”,將國際先進資源、技術和資金更好地對接到國內要素市場,實現“引資”“引智”的乘數效應,打造以科創、綠色和開放爲鮮明特徵的升級版“國際金融中心”。

高質量發展趨向

陸家嘴區域內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與金融城能級的整體提升是一致的。隨着陸家嘴金融城逐步成長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金融城,金融機構的高質量發展趨向越發顯現。其中,又以高“開放度”和高“含金量”最爲主流。

高“開放度”表徵爲提高國際化程度、水平,進一步增強全球金融資源配置功能。如今,陸家嘴已成爲外資金融機構佈局中國業務首選地,集聚了佔全國41%的外資法人銀行、占上海89%的外資財險人身險法人機構,以及佔全國90%左右的外資私募機構。接下來的佈局中,上海將加快籌建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研究推動一批有首創性、引領性和顯示度的重要金融舉措落地,陸家嘴也將圍繞打造“全球資產管理中心”,進一步集聚中外資總部型、功能性金融機構。

在提高“含金量”方面,主要體現爲增強科技賦能與發展綠色金融。陸家嘴將積極服務好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加快數字化賦能普惠金融,培育和引進金融科技企業,推動上海金融機構在數字化方面走在前列。另外,將圍繞“碳達峯、碳中和”目標要求,努力打造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綠色金融樞紐,進一步形成多層次的綠色金融組織機構體系、多元化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多渠道的綠色產融結合和產業轉型的市場平臺體系,有序推進綠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

(作者系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