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海新華門的影壁上,有毛澤東手書的五個大字“爲人民服務”,這句樸素而有力的話語,源於毛澤東爲追悼一位普通革命戰士的演講,這名戰士就是張思德。

從“谷娃子”到“小老虎”

106年前的今天,張思德出生在大巴山深處一個貧苦佃農家庭。重病的母親沒有奶水,只得走東家,串西家,要來穀米搗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給他起了一個小名叫“谷娃子”。出生僅7個月,母親就因病無錢醫治離開人間,父親張行品被迫把他抱給嬸母收養。谷娃子喫“千家奶”穿“百家衣”長大,養母爲了讓他永記鄉親們的恩情,給他取名“思德”。

1933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1933年12月,張思德參加紅軍,不久加入共青團,1935年隨紅四方面軍長征,三度經過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他勇敢機智,曾隻身泅水過江,奪得敵人的渡船,爲紅軍強渡嘉陵江創造了條件。

在川西茂洲地區,他神奇般地一人奪得敵人兩挺機槍,被戰士們親切地譽爲“小老虎”,一時傳爲佳話。1936年10月,張思德隨部隊到達陝北,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爲人民服務”的平凡英雄

張思德的一生,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堅持一切爲人民服務的宗旨,並在實踐中一絲不苟地貫徹下去。

長征期間,他就經常奮不顧身地幫助同志們。在一段常有毒蛇出沒的水路里,他英勇地把女同志和小孩一個一個地背過去。長征路上經常要喫野菜,爲了同志們的安全,他好幾次冒着生命危險口嚼檢驗野菜是否能夠食用,並因此多次負傷。

1941年至1942年,抗戰到了最艱難的時刻。節約每一粒糧食,每一份資源,都是極其重要的。張思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他的棉衣早已破爛不堪,但每次輪到他換新棉衣,他總是堅持不肯,每次都是把舊棉衣拆補好再穿上。

張思德對身邊的同志始終充滿關心。他經常主動幫助炊事員挑水、燒火,幫助飼料班鋤草、餵馬。春天易發病症,他就上山採來草藥,爲同志們預防疾病。冬天天冷,他就主動進山燒製木炭,爲同志們取暖。上級發下來的獎品,他捨不得用,都送給了同志們。有的同志生病,他就用自己的津貼買些雞蛋,給生病的同志送到牀前。

張思德也非常關心老百姓,和老百姓結成魚水相依的親密友誼。他經常抽時間到駐地附近老百姓家幫他們收割莊稼、修路、挑水。一次,一隻狼叼走了一個小孩,他提槍就追出門外,爲了防止開槍傷了孩子,他就趕上去一把抓住狼尾巴,打死了惡狼,救回了孩子。還有一次,外出值勤途中,他看到一個老大娘揹着一大捆柴,非常喫力,就立即上前幫大娘把柴揹回家。此後,他就把大娘當作自己的親孃,常去看望,幫大娘種莊稼,做家務。

和戰友一起燒炭的張思德(左)

1944年初,張思德積極響應黨中央提出的大生產運動號召,主動到安塞縣石硤谷辦生產農場,擔任副隊長。秋天來臨之時,他帶領同志們進入林區,爲中央機關燒製冬天取暖的木炭。燒炭是個技術要求很高的活,火要燒得均勻,壓火要到火候。爲了掌握好火候,張思德喫住在窯旁。白天,他巡迴各窯,掌握火候。晚上他要起來好幾次,爬上各個窯頂,觀察煙色。窯裏溫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窯還有火星。但每次出炭,他都是搶先鑽到窯的最裏邊撿木炭,手裏包的破布着火了,他就用手弄熄後繼續幹。同志們要和他換位置,他總是不肯。在他的帶領下,大家僅用一個月時間就燒炭5萬多斤,超額完成了任務。

當年9月5日,張思德和戰友小白決定再新挖幾個窯,多燒些木炭。當挖到中午時,突然窯頂掉下幾塊碎土,出現險情。張思德眼疾手快,一掌將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窯頂坍塌下來,把張思德埋在下邊。戰士們和老百姓從四面趕來,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張思德卻沒能搶救過來。他犧牲時,年僅29歲。

“他的死比泰山還要重”

1944年9月8日,張思德追悼會在延安鳳凰山下棗園溝口的操場上舉行。毛澤東親自參加,並發表悼念講話:“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張思德同志是爲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解放日報》1944年9月21日第一版關於張思德追悼會的報道。

革命需要在槍林彈雨下拋頭顱灑熱血,也需要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張思德,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和戰士,在平凡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榮殉職。他用短暫的一生詮釋“爲人名服務”,他的死重於泰山。

如今,毛澤東追悼張思德的著名演講《爲人民服務》發表已經77年,張思德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也已家喻戶曉,超越時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張思德紀念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