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南國神草”被煉成百億產業

視覺中國供圖

特色產業基地系列報道③

被譽爲“金不換”“參中之王”“南國神草”的三七,人工種植歷史已有400多年,是文山州乃至雲南省最具特色的優勢生物資源。

國家火炬文山三七特色產業基地(即文山三七產業園區,以下簡稱產業基地)總規劃面積22平方公里,按照“一園三區一中心”的總體格局進行規劃建設,即新平壩片區、東山片區、登高片區和三七國際交易中心。

記者4月8日瞭解到,目前基地共有企業56戶,2020年完成總產值107.88億元。

大項目紛紛落地

三七是我國中藥材大品種,雲南是三七主產地,產量佔到全國三七總產量的98%。目前,現代醫藥工業已開發出500多種以三七爲原料的藥品,產品涉及內科、外科、骨傷科及皮膚科等用藥。現階段,國內外對三七的社會需求量每年在2000萬公斤左右,其中出口200萬公斤以上。

不久前,雲南白藥數字三七產業平臺在產業基地正式啓用。

“通過數字三七產業平臺,雲南白藥集團將充分聚合行業優勢資源,優化提升產業能力水平,消減行業痛點難點。”雲南白藥集團首席運營官尹品耀說。

這個爲產業基地賦能的平臺,以生產車間爲線下載體,結合基建、設備和數字技術,對三七產業全流程進行數字化採集分析、監測控制以及營銷管理,實現了數據的可追溯、可利用,提供了產業發展的數據支持,搭建了覆蓋農戶、企業、客戶、監管方以及消費者的三七產業協同發展、共生共享的生態圈、俱樂部。

此外,投資15億元建設文山三七區塊鏈溯源聯盟鏈、數字化標準、公共信息平臺、收儲體系、交易中心、初加工中心、倉儲物流中心及主題博物館等配套設施的“中國文山三七智慧藥谷”項目也同時在產業基地啓動,並立下了打造一流中藥材集散交易標杆的目標。

文山州委副書記、州長張秀蘭表示,“中國文山三七智慧藥谷”項目的建設,將有效解決文山三七產業加工和市場開發方面存在的瓶頸問題,有利於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創新,打造文山三七品牌效應,提升文山三七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推動文山三七產業與中醫藥健康服務業創新融合發展。

科技支撐規範引領

三七具有對生長環境要求嚴苛、抗病能力弱、易患根腐等病害的特點。

“種植過三七的土地,要休整10到20年才能再次種植,否則易患根腐等病害,嚴重影響三七產量和質量,甚至絕收。”在產業基地內,苗鄉三七公司科技園科研小組成員侯瓔芳介紹,爲解決這一問題,他們爲高校及科研單位提供試驗基地,建立連作障礙篩選“PK田”,開展土壤改良和修復等技術試驗。

通過對試驗結果篩選比較,該公司整理出克服三七連作障礙的“土壤綜合修復+綠肥回田+菌劑調控+抗病品種”綜合技術體系,通過在文山州文山市、硯山縣、丘北縣進行試驗,三七產量、質量均達到預期。

除連作障礙外,重金屬超標也是三七種植的一大“死敵”。針對這一問題,該企業同文山三七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等多個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建立專家工作站,針對三七品種選育、農殘重金屬開展科技合作,選育1個良種、5個新品種,其中“苗鄉抗七1號”“苗鄉1號”“苗鄉2號”等具有抗病性強的特點。

他們還整合三七抗病品種和農藥施用、平衡施肥、質量追溯技術,形成了無公害三七種植標準操作規程,產品滿足206項農殘及5項重金屬檢測要求。

“解決三七標準與國際接軌、提升三七產品國內外影響力和競爭力,研究和制定國際標準,對打造雲南三七產品品牌,提升三七產業國際競爭力至關重要。”雲南省科學技術院院長侯樹謙說。

2017年5月,由昆明理工大學雲南省三七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崔秀明研究員、胡旭佳教授牽頭,聯合澳門科技大學劉良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黃璐琦院士組成的三七國際標準研究團隊申請提出的《中醫藥——三七藥材》正式頒佈實施。

目前,雲南特安吶製藥股份有限公司、雲南白藥集團文山七花有限公司、文山市苗三七實業有限公司、文山七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骨幹企業在產業基地開枝散葉,不斷壯大,形成了集研發、生產、銷售等爲一體的三七特色產業鏈條,初步形成了規模化,集羣化發展的產業格局。

張秀蘭表示,通過建立健全三七標準種植、精深加工、流通市場、科技創新、三七品牌、發展保障、文化宣傳、行業治理八大產業發展體系,到2025年末,文山州將建成以三七爲主的中醫藥及大健康產業基地,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0億元。

【編輯:嶽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