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滿中美氣候談判 美保守派竟稱克里“向中國磕頭”

[文/觀察者網 王世純]拜登政府上臺伊始就延續了特朗普的對華強硬政策,頻繁在我新疆、香港、臺灣等內政問題上發難。而“氣候問題”成了拜登政府少數幾個“願意談談”的議題。

然而,美國的保守派對於拜登對華談氣候合作一事依舊不滿意,認爲拜登“對華軟弱”。4月19日,一向以保守言論著稱的《華爾街日報》編輯委員會發表社論,標題竟是《克里給中國磕頭》。

《華爾街日報》編輯委員會是美國的經濟保守派勢力。該委員會在自我介紹中,宣稱他們“爲自由市場和自由人民而說話”,他們代表着“自由貿易和健全貨幣;反對稅收、國王和其他集體主義”。

編輯委員會表示,克里此次赴華“輸的乾淨”,拜登對華談氣候合作會損害美國的威望,因爲這意味着拜登“不再在香港、臺灣、新疆、南海、朝鮮和知識產權等問題上針對中國”。

文章還錯誤的向外國讀者宣傳稱,中國的碳排放在過去幾年是在增加,而美國有所減少。此外,中國還會利用“宣傳攻勢”攻擊西方。西方國家會因爲氣候問題“損害經濟”,而中國“不會履行碳排放承諾”,因爲“減排影響中國經濟增長”。

在這篇名爲《克里給中國磕頭》的文章中,編輯委員會指出,讓約翰·克里負責與中國的氣候談判,無異於“穿着大木桶”回家(意思是談判會導致連衣服都輸光了,只能穿大木桶回家,常見於20世紀的卡通,觀察者網注)。在克里上週訪問上海之後,新的問題是:連木桶都輸沒了。

中美氣候問題聯合聲明沒有說什麼新的內容。雙方表示,他們“致力於相互合作,並與其他國家合作,共同應對氣候危機。克里沒有向中國做出任何重大讓步,中國“也沒有做出新的碳排放承諾”。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次會談是一種(中美關係)的緩和。但所有這些空洞的廢話並不是沒有代價的,它會損害美國的威望,也會讓美國錯失參與更重要議題的機會。

將氣候問題作爲拜登政府早期對華訪問的唯一焦點,這無異於告訴中國人,美國將這一問題置於雙邊關係的其他問題之上。如果這意味着美國不會在臺灣、香港、北京對新疆、南海、朝鮮或知識產權等問題上與美國打交道,中國“很樂意在氣候問題上喋喋不休”。

編輯委員會宣稱,中國“將忽視任何碳排放承諾,因爲可能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克里的上海之行沒有引起中國方面的反思,而是給了中國領導人一個展開公關攻勢的新機會。中國藉此機會要求美國重返《巴黎協定》,藉此機會批評了美國前領導人特朗普。克里還奉承了中國,幾乎懇求中國領導人蔘加全球氣候會議。

與此同時,克里在聯合聲明中承諾,將採取“政策、措施和新技術來實現工業和電力的脫碳”,這聽起來像是在“祝福中國的綠色產業政策”,因爲對中國來說,中國可以施展更多的“工業政策”而不是“綠色政策”,大力提高自己的綠色產業能力。而在未來中美爲了綠色產業談判時,中國“會拿克里的話背書”。

編輯委員會還錯誤的向外國讀者宣傳稱,中國的碳排放在過去幾年有所增加,而美國卻有所減少,妄圖渲染我國不是一個在氣候問題上負責任的大國。

文章稱,自特朗普政府2017年退出該協定以來,美國的碳排放量一直在下降,2019年美國碳排放達到199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以及1950年以來的人均最低水平。中國的排放量在同一時期有所上升,並且批准了大量煤電,而根據《巴黎協定》,中國的減排承諾直到2030年纔開始。

這種說法無疑是具備誤導性的的,我國對於碳排放的承諾是明確的。去年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大宣佈,中國將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並將碳排放峯值時間從“2030年左右”改爲“2030年前”。今年4月18日,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發佈《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等報告,報告指出,2013年以後,中國的碳排放曲線開始趨於平緩。而中國人的人均排放量爲7噸,人均水平並不突出。

編輯委員會還在文章中指責拜登的頁岩氣政策。編輯委員會表示,美國降低碳排放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頁岩氣鑽探革命。中國一定會對美國拜登政府想要扼殺頁岩氣繁榮感到震驚,頁岩氣繁榮使能源價格保持在低位,降低了美國對外國石油的依賴。

在文章的最後,編輯委員會也不客氣的表示,中美沒有任何新的協議是件好事,因爲它將單方面限制美國。但在伊朗和其他地方,克里已經表明,爲了達成一項糟糕的協議,他會不遺餘力地做出讓步。難怪中國認爲美國正在衰落。

對於外媒對於我國內政和氣候合作議題的炒作,我外交部早有回應。我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月28日曾指出,中美在具體領域的合作不是“溫室裏的花朵”,必然與整體的中美關係息息相關。不應指望一方面肆意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國在雙邊和全球事務中給予理解和支持。

責任編輯:朱學森 SN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