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視的《經典詠流傳》舞臺上,薩頂頂曾經以一曲如夢似幻的《春江花月夜》,讓聽衆令人陶醉。時隔兩年,這首由最美古詩詞改編的歌曲,在網絡上依舊保持的極高的熱度。

一千三百多年前,寂寂無名的揚州書生張若虛,寫下了詩作《春江花月夜》。在初盛唐之交,高手迭出的文字江湖裏,僅憑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爲大家”,而那輪皎皎孤月也成了中國最閃耀的月亮,慰藉了千古文人騷客。這首《春江花月夜》更被聞一多譽爲“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

然而,誰曾想這首“盛唐絕唱”,曾被塵封了一千年,幾欲失傳,直到明代萬曆年間,詩學家胡應麟在《樂府詩集》中,發現了這顆“蒙塵的明珠”,它才得以流傳後世,享譽芳名。

一千三百多年後,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薩頂頂空靈婉轉的歌聲。將最美月夜唱給所有人聽,碧波萬頃,花林如霰,汀渚蜿蜒,江天一色,萬物靜默中,這輪孤月跨越千年時空朗照萬家。

最初《經典詠流傳》節目組邀請薩頂頂,曾給她推薦了幾首經典詩詞,但薩頂頂都找不到創作的靈感,在討論的過程中,節目組無意間提到了這首《春江花月夜》,薩頂頂秒回:“就是它了!”譜曲的靈感也瞬間爆發,整個創作過程也是一氣呵成。

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以悠揚細膩的筆觸,洗淨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通過“春”“江”“花”“月”“夜”。這五個綽約清麗的詩歌意象,鋪陳開一幅奇瑰浪漫的春江月夜圖,大江東去,明月孤懸,春潮澎湃,夜野無垠,詩情、畫意、哲理含蘊其中。詩中那熱烈而飽滿的情感,幾乎是一氣呵成。

鑑於此,薩頂頂在譜曲創作之時,沒有用傳統的作曲方式,也沒有重複許多音樂橋段,她說:“它只有一氣呵成,從頭到尾整個想象、整個氣場纔是完整的。”

全新的音樂曲風配上薩頂頂空靈的聲音,將這幅閃耀千古的“春江花月夜”,生動地呈現在所有人面前,讓人耳目一新之餘,又充滿着探索的驚喜。

薩頂頂音樂裏蘊含的蓬勃生命力,來自於她多年輾轉各地的音樂採風,她紮根於民間,深入少數民族的生活中,像音樂路上的苦行僧,不斷地追索,不停地探尋,去領略完全不一樣的音樂系統,從非遺音樂流傳千古的生命力中汲取養分,化爲自己音樂的新生命力 。

經典無論何時都不會落伍,更不會被時光所掩埋,正如這首“孤篇橫絕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詩中的諸多名句也被後世詩人,所引用或化用,如,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很可能是“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的化用,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能是根據“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來;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跡。

一代代詩人在前代詩人的創作中,不斷的浸潤、學習、薰陶,完全內化於心。並進行不斷地創新與表達,這是經典“源”和“流”的體現。諸如薩頂頂這樣的音樂人,也在從經典的“源”與“流”中,找到自己音樂的新生命力 。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在這個萬物蓬勃上升的時代,汲取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養分,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這是經典的不朽魅力,也是傳承的永恒生機。相信在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帶有中國氣質、中國神韻的作品,讓世界聽見中國的經典被經久不衰地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