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德領導人氣候視頻峯會於4月16日舉行。有歐洲媒體評論稱,這是近期中國與歐洲大國法國和德國就國際關注的氣候議題,進行的一場重要互動。

面對美國甚囂塵上的單邊主義霸權外交,這兩年法德兩國領導人和歐盟高層官員在歐洲經常提到的一個詞就是“戰略自主”。實際上, 2016年歐盟在《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全球戰略》文件中就首次提出“戰略自主”的核心訴求,強調在深刻變化的國際形勢下,歐盟要在外交和安全防務等領域體現獨立自主性,加快擺脫歐洲對美國的戰略依賴。

對歐盟來說,歐洲安全長期處於美國的保護和俄羅斯的威懾之中,美俄關係持續交惡不斷給歐盟帶來噩夢。因此,歐洲“戰略自主”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增強歐洲獨立防務自主的能力。近年來歐盟委員會在這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在2017年設立了歐洲防務基金,並着手構建歐盟“永久結構性合作”機制。

但歐洲戰略自主談何容易,僅歐洲防務自主建設從一開始就陷入困境和爭論。法德領導人雖在歐洲防務自主方面有共識,但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法國總統馬克龍在2018年曾強調,美國正在背叛歐洲,北約已經“腦死亡”,歐洲必須組建強大的“歐洲軍”來自保。但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卻聲稱,歐洲在短期內無法組建強大的“歐洲軍”自保,歐洲應該放棄“戰略自主”幻想,承認歐洲當下離不開美國軍事庇護的現實。在馬克龍批評卡倫鮑爾“跪美論”時,也許德國政治精英正提防法國,避免自己在歐洲防務建設上充當出大錢的“冤大頭”。

拜登上臺後美國政府向歐盟拋出橄欖枝,表示要重新密切美歐關係,共同應對俄羅斯對歐洲的威脅和中國的全球性挑戰。爲表達誠意,美國取消從德國撤軍的計劃並增加駐軍,主動參加慕尼黑安全會議和G7峯會,在高科技和經貿領域加強政策協調,這些籠絡人心的舉措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另一方面,歐洲內部的“大西洋派”勢力仍然很強。最近,歐盟與美國站在所謂西方“價值觀同盟”和道德制高點上,在人權問題及涉港問題上無端指責中國,並採取經濟制裁等措施。面對美歐的發難,中國政府被迫以牙還牙,採取反制措施。不得不說,制裁與反制裁的升級對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有害無益。中歐交惡、相互爭鬥、兩敗俱傷,這種情景是美國最希望看到的。

在制裁俄羅斯和打壓中國的立場上歐盟選擇站到美國一邊,說明歐洲離真正的“戰略自主”還有距離。連德國一些政要都不看好歐盟的獨立防務建設,更何況一些中東歐國家,如何相信歐盟能給它們提供安全保障?在歐俄關係和中歐關係上,歐盟尚不能體現出完全的戰略自主特性,一味跟隨美國打壓中俄,只能陷入美國的戰略圈套中,最終受損的是歐洲自己的核心利益。

當然,美歐關係的拉近也不能說明雙方又恢復往日親密。儘管美歐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上有共同之處,但在伊朗核問題、歐洲能源安全、全球治理、數字經濟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等議題上,雙方有着不同的立場。誠如德國總理默克爾所言,“歐盟與美國有共同的價值觀基礎,這是始終如一的。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有各自的利益”。即使拜登上臺後主動靠近歐洲,也很難消除歐盟國家對美國的疑慮。

中歐關係歷經45年的風風雨雨,已經在若干領域有着重要交集,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反對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加強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合作等方面,有較大的共識和相似的利益。雙方在發展關係中雖然也不時會出現一些矛盾和衝突,但總體上都能得到化解。今天,歐盟在人權問題上與中國發生矛盾,國內外輿論一時對中歐關係走向感到憂慮或悲觀,這都是可以理解的。從長計議,中歐雙方的共識遠多於分歧、合作遠大於對抗。中國政府希望歐盟視中國爲機遇而非對手,堅持中歐合作的主旋律。只要歐盟能夠識大體顧大局,保持雙邊關係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真正做到戰略自主,中歐關係的未來還是值得期許的。(趙俊傑,作者是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吳正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