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养老社区到底亏不亏钱?

原创 乔木 保契 今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立一个行业的生态,往往需要几代人的探索和努力。而基于企业责任和商业利益双轨并行之下的源动力,或许才能够塑造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当老龄化社会迈进,长寿时代之下,如何解决我们的养老问题?当代中年如何解决父母的养老问题?已是时代之问,迫切之问。

近年来,养老问题所受瞩目程度之深,推进解决的力度之大,可以说前所未有。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今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着重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明确了“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强老年健康服务,深入推进医养康养结合……”

这是历次“五年规划”中第一次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保险业,作为与健康养老密切相关的金融子行业,对于探索推进养老事业、发展养老产业,则有着当仁不让的使命,与深化行业价值的源动力。

作为保险行业的监管部门,银保监会第一时间发声,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方向。

银保监会表示,将做好工作,稳妥有序推进养老金融试点,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在第三支柱建设中的作用,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第三支柱相关制度建设。

其实,在此之前,银保监会等13部门已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表示积极参与多层次医疗、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探索在社会服务领域创新产品,提升保障水平;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健康、养老等社会服务领域。从保险保障和险资投资两个维度,深入扩大养老金融和养老服务的供给。

从我国当下的养老模式来看,包括机构养老(传统养老院)、居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养老、医养结合机构(医疗背景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传统模式)、旅居式养老、抱团式养老等等。

纵观社会实践,机构养老是目前比较成熟的业态,从机构养老的参与主体来看比较多元,除了社会福利性养老院外,商业养老主要为房地产系、保险系、上市公司投资的养老社区。机构养老从经营属性来看,包括福利性(非营利性)机构和商业性(营利性)机构。福利性机构能够获得国家相关的政策补贴,而商业性机构则按照市场规则进行操作。

然而,目前的社会现实是,一方面福利养老一床难求,另一方面盈利性机构的入住率不高。其中,商业性养老机构由于投资周期长,前期投入大,运营专业复杂等问题,导致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常常陷入亏损的旋涡。与此同时,从整个行业来看,我国养老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并未出现养老服务的龙头企业,也没有成功的养老盈利模式可供复制。

一份关于老龄产业的发展研究报告估算,一个占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养老机构,能够容纳的床位100张,前期建设成本就需要450万元,每年的运营成本需要186万元。在实际运营中,养老产业人力成本占比约为50%,入住率达到80%才能与成本持平。综上,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能够实现盈利的不足10%。

商业养老机构不能够实现盈利,核心原因是什么?源于养老支付端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目前商业性质的养老社区,一线城市里一张床位每月需要支付的费用动辄上万元,而一些养老城市的费用也突破了5000元,与当下我国人均养老支出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对比日本的养老产业,他们的养老投入约占GDP的1%,其以介护保险体系为支撑的养老模式约可支付机构养老费用的80%。而我国的长护险试点才刚刚起步,依靠长护险解决解决部分人口的养老问题还道路漫长。

保险系养老机构如何破题?如何在普遍亏损的养老业态中找准自身的契合点?保险如何以战略协同创造反哺养老的盈利模式?保险业用延长保险上下游产业链条,以资金的规模和时间置换收益,进行了实践。

具体来看,头部保险机构斥重金建设运营高端养老社区,与高净值客户的大额保单形成资源协同,为保险消费者或其长辈锁定一个高端养老社区的入住权。养老产业、养老服务、养老社区,成为了保险康养医疗产业链条中体现价值的重要一环。

泰康保险集团是保险布局社区养老的先行者。泰康保险将全球新型养老方式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全国候鸟式连锁养老社区,把养老社区打造成一种可持续的老龄生活的结合体,打造活力、健康、文化、艺术和智慧的养老新模式。目前,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已在全国22城布局,7城开园运营,入住居民超4000人。

大家保险集团成立一年多来,先后推出“城心养老”“海外养老”“旅居养老”三条产品线。其中,“城心养老”通过“高品质持续护理养老社区+社区嵌入式护理站”模式,提供从独立生活、协助生活到专业护理的一站式养老服务。目前北京3家高品质养老社区、2个护理站已完成布局。

在正在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平安集团面对国家巨大的养老缺口表示:一方面,积极介入前端健康管理,建立互联网医院;另一方面,平安积极探索“高端康养+居家养老”一体化模式,搭建养老服务生态。目前,平安集团已开始布局机构养老,即将推出首个高端康养项目。

养老社区的投资回收期长达10-20年,在践行国家战略和企业责任之外,保险公司投身商业养老产业的根源如何?

保险机构在保险产品的设计中,嵌入了商业养老社区的入住权益,对于使用了此项权益的保险消费者,经合同约定,其养老型年金的收益率水平可以下浮1%-1.5%。以一份预期收益为4%的普通年金为例,在兑现养老社区的入住权之后,消费者自愿下调收益,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可观的利差。

假设一家保险集团养老社区的投资规模达到300亿元,可以撬动嵌入养老社区入住权发行的保险年金产品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1500亿元规模的保险资金,一方面根据合同约定下浮1%-1.5%的收益率,另一方面通过保险资金运用工具进行投资,实现保险资金投资的行业平均收益水平5.4%,所能够形成的正向利差是可观的。

保险行业与养老产业的战略协同反哺了养老社区,并塑造了一个稳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长期来看,当我国进入平稳发展周期,养老社区的投资价值将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与生命周期为伴的行业,保险业可运用资金的长期优势、规模优势和保障投资协同优势,都在投身养老社区中得以凸显。

目前,除头部险企外,一些中小险企运用保险资金的长期杠杆,正在寻找长期规模资金与社会养老服务结合的切入点,撬动着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投入养老事业。

解决养老问题,实非一个行业,几家机构能够企及。

目前既有的商业养老模式,主要集中在建立高端养老社区,满足高端养老需求,提供有品质养老服务的维度内。

而更广泛地解决全社会的养老问题,则需要政府层面增加养老投入、推动养老创新,探寻能够全面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之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