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運河堵塞事件引發全球供應鏈再思考

文/劉萃

發於2021.4.26總第993期《中國新聞週刊》

剛剛過去的蘇伊士運河堵塞事件,就像是對全球供應鏈堵塞的一種隱喻,其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帶給我們對全球供應鏈的重新思考。

世界上最大的船運集團馬士基航運的首席執行官施索仁(Soren Skou)表示,此次事件業已促進了企業增強供應商多樣化,增加庫存,以及減少對“準時(Just in time,簡稱JIT)生產”模式的依賴。

當前備受世界製造業推崇的JIT生產體系,發端於上世紀60年代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準時生產”的基本思想,就是嚴格按用戶需求生產產品,縮短生產週期,壓縮在製品佔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這種主張零庫存的生產方式,不僅成爲日本汽車業騰飛的助推器,也逐漸被認爲是最理想的生產體系,爲世界製造業及供應鏈帶來了革命性發展。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科技進步和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更爲與“準時生產”相對應的無縫對接式供應鏈提供了全球範圍內整合的機會。處於供應鏈上中下游的各國企業,也逐漸將資源集中於自身的核心能力上,來實現專業化分工和規模效應,從而不斷減少成本,精簡流程並增強全球競爭力。同時也與其他企業建立一種戰略伙伴關係,實現優勢互補,共同形成緊密聯繫且不可分割的全球供應鏈。

根據世貿組織(WTO)最新數據,2019年世界商品貿易總額爲19萬億美元,世界商業服務貿易總額爲5.9萬億美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OECD)的分析則稱,當前實際大約70%的世界貿易涉及全球供應鏈。

無論從汽車製造、醫療器械生產和製藥,還是零售行業,全球製造業和與之對應的供應鏈系統都進入了精簡流程和削減成本的循環往復。在這樣對存貨時間不斷精確和對成本削減不斷追求的情況下,企業不再推崇計劃足夠的存貨以備不時之需,而是極度依賴互聯網與國際海運的高效便利。因此,在實現企業利潤增加的同時,也促使航運業的集裝箱貨櫃船不斷增大加碼,逐漸形成了像“長賜”輪這樣的海上巨無霸。

蘇伊士運河堵塞事件讓本就不堪重負的全球供應鏈顯得缺乏足夠的彈性和快速復原能力。因此,在新冠疫情暴發及運河堵塞等黑天鵝事件疊加發生之後,人們開始對全球供應鏈進行多方面的再思考。

早在2020年5月,麥肯錫在對全球供應鏈負責人的問卷調查中就發現,有93%的受訪者表示,計劃採取措施加強企業的供應鏈抗打擊能力,這些措施主要包括使用更多的備用供應商,避免單一供應商出現問題時的巨大損失;降低生產中特殊部件的需求,保證供應商的選擇多樣性;或是將生產區域化,以避免長途運輸的風險。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增加預算,加強原材料和生產的庫存,以防萬一。

牛津大學全球化研究教授伊恩·戈丁(Ian Goldin)說,沒有人能夠預測一艘船會擱淺在運河中間,就像沒有人能預測大流行會從哪裏出現一樣,也就像無法預測下一次網絡攻擊或下一場金融危機,但我們知道,它一定會發生。

雖然面對各種不可知,但我們不能否定全球化爲人類帶來的積極影響,也不應推進貿易保護主義來抵抗全球化進程,而應致力於採取措施優化全球供應鏈策略,使之將來能夠更加堅韌和有效地對抗突如其來的打擊。

(作者系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MBA,曾任國際投行分析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