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医院构建院前—院中一体化的高效救治模式,打造国内首辆应用型5G救护车和5G直升机。

去年6月,上海市松江区新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迎来一件喜事:新桥镇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简称“MMC”)正式揭牌。近一年来,这家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有哪些新变化?全科医生李晓伟欣喜地与记者分享:从专业角度讲,医生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更为规范;从患者角度看,免去了匆匆奔赴大医院的辛劳,居民就近看病,省力又省心。当然,比起这些,更多的获得感来自于内心,不少病家如今见到她都会由衷说一句:“李医生,有你真好!”

作为上海市首批进入MMC管理模式的基层卫生机构,“从无到有”建立代谢病专病门诊,这一切得益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松江区卫健委首创的“全加专,一对一”的“委院合作全科医师导师制培养项目”。三甲医院医生当“导师”,基层全科医生当“学生”。在昨天,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举行的喜迎建党百年“我为群众办实事”第二场实践活动上,记者了解到,扎根松江15年的市一医院正以“五个新城”建设为全新起点,不断加强分级诊疗、强化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打通服务百姓健康的“最后一公里”。

全科医生当“学生”,导师经验“带回来”

早在2006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率先在松江创建南部院区,开创了市级医院远郊办医的先河,成为上海首家落户远郊的三甲综合性医院。然而,将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引向郊区,绝非一家医院“落户”这么简单。在分级诊疗体系中,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分级诊疗“第一棒”的职责。

那么,如何才能铺实网底,让分级诊疗体系真正运转起来?2014年,市一医院南部与松江区卫健委首创“全科医师导师制培养”。市一医院根据松江区常见病、多发病的情况,为每位学员“一对一”配备副高或以上职称导师,开展为期两年的培训。截至去年,培养项目已开展三期,共计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06名中级及以上职称全科医生骨干获益,其中77人学成结业。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育璠告诉记者,通过导师下社区坐诊临床带教、学员参与门诊学习、教学查房等举措,一批基层全科医生成长起来,不仅疾病诊疗更趋规范,对疑难杂症的甄别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

以糖尿病为例,过去全科医生往往更关注患者的血糖。而随着培训的深入,大家开始树立“全健康”健康管理理念,从筛查高危人群、综合诊治到长期随访,一批糖尿病患者被“管”了起来。目前,市一医院内分泌科已与松江区八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青浦区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2019年基层医院共接诊3000余例糖尿病患者,仅10%患者转诊至上级医院。

佘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主治医师顾翠华正是王育璠带教的“学生”之一。

“内分泌科只有16个床位,但每次主任查房都要3个多小时。”让顾翠华印象深刻的是,王育璠要求值班医生对每位患者的交班汇报都做到脱稿,并不时对细节提问。“一位患者的汇报用时经常要持续30到45分钟。经过这样的锻炼,我们真的学到不少。”

以“五个新城”建设为全新起点,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当下,上海“五个新城”建设发力,如何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民众关切。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章雄表示,沪上五家三甲医院牵手“五个新城”,要从根本上提升郊区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双提升”。

市一医院院长郑兴东告诉记者,医院扎根松江15年,已建设多个以疾病为中心的特色学科群,如今,“以疾病为导向”是市一医院南部近年来组建创新型医疗体的新方向。

去年6月,由市一医院牵头,联合松江区中心医院、松江区中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20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全国首个区级房颤中心联盟。

联盟的成立不仅推进了松江区房颤分级诊疗,还推动了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仅去年下半年,市一医院就牵头举办了3次大型学术交流会议,覆盖了松江区各层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房颤的预防和筛查、房颤的抗凝方案定制以及房颤的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为基层医生提供专业指导。除房颤中心联盟外,市一医院南部还牵头联合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松江区域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和松江区脊柱关节退行性疾病管理中心等创新性医疗体,打造医疗体建设新模式。

松江区卫健委主任李正介绍,近年来,松江区不断加强优质医疗资源引进合作,深化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知名院校合作,加强医联体对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梯度支撑,持续提升区域卫生健康服务能级。未来,松江将继续借助市一医院的力量,加强松江区中心医院、方塔中医医院等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化和均质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