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醫院構建院前—院中一體化的高效救治模式,打造國內首輛應用型5G救護車和5G直升機。

去年6月,上海市松江區新橋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迎來一件喜事:新橋鎮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簡稱“MMC”)正式揭牌。近一年來,這家老百姓家門口的醫院有哪些新變化?全科醫生李曉偉欣喜地與記者分享:從專業角度講,醫生對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更爲規範;從患者角度看,免去了匆匆奔赴大醫院的辛勞,居民就近看病,省力又省心。當然,比起這些,更多的獲得感來自於內心,不少病家如今見到她都會由衷說一句:“李醫生,有你真好!”

作爲上海市首批進入MMC管理模式的基層衛生機構,“從無到有”建立代謝病專病門診,這一切得益於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與松江區衛健委首創的“全加專,一對一”的“委院合作全科醫師導師制培養項目”。三甲醫院醫生當“導師”,基層全科醫生當“學生”。在昨天,市衛生健康委黨組舉行的喜迎建黨百年“我爲羣衆辦實事”第二場實踐活動上,記者瞭解到,紮根松江15年的市一醫院正以“五個新城”建設爲全新起點,不斷加強分級診療、強化緊密型醫聯體建設,打通服務百姓健康的“最後一公里”。

全科醫生當“學生”,導師經驗“帶回來”

早在2006年,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就率先在松江創建南部院區,開創了市級醫院遠郊辦醫的先河,成爲上海首家落戶遠郊的三甲綜合性醫院。然而,將市級優質醫療資源引向郊區,絕非一家醫院“落戶”這麼簡單。在分級診療體系中,作爲基層醫療機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着分級診療“第一棒”的職責。

那麼,如何才能鋪實網底,讓分級診療體系真正運轉起來?2014年,市一醫院南部與松江區衛健委首創“全科醫師導師制培養”。市一醫院根據松江區常見病、多發病的情況,爲每位學員“一對一”配備副高或以上職稱導師,開展爲期兩年的培訓。截至去年,培養項目已開展三期,共計1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106名中級及以上職稱全科醫生骨幹獲益,其中77人學成結業。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王育璠告訴記者,通過導師下社區坐診臨牀帶教、學員參與門診學習、教學查房等舉措,一批基層全科醫生成長起來,不僅疾病診療更趨規範,對疑難雜症的甄別能力也有了顯著提升。

以糖尿病爲例,過去全科醫生往往更關注患者的血糖。而隨着培訓的深入,大家開始樹立“全健康”健康管理理念,從篩查高危人羣、綜合診治到長期隨訪,一批糖尿病患者被“管”了起來。目前,市一醫院內分泌科已與松江區八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青浦區三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2019年基層醫院共接診3000餘例糖尿病患者,僅10%患者轉診至上級醫院。

佘山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主治醫師顧翠華正是王育璠帶教的“學生”之一。

“內分泌科只有16個牀位,但每次主任查房都要3個多小時。”讓顧翠華印象深刻的是,王育璠要求值班醫生對每位患者的交班彙報都做到脫稿,並不時對細節提問。“一位患者的彙報用時經常要持續30到45分鐘。經過這樣的鍛鍊,我們真的學到不少。”

以“五個新城”建設爲全新起點,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當下,上海“五個新城”建設發力,如何讓更多老百姓在家門口獲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是民衆關切。上海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章雄表示,滬上五家三甲醫院牽手“五個新城”,要從根本上提升郊區醫療服務水平,實現醫療服務能力和效率“雙提升”。

市一醫院院長鄭興東告訴記者,醫院紮根松江15年,已建設多個以疾病爲中心的特色學科羣,如今,“以疾病爲導向”是市一醫院南部近年來組建創新型醫療體的新方向。

去年6月,由市一醫院牽頭,聯合松江區中心醫院、松江區中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20家醫療機構,建立了全國首個區級房顫中心聯盟。

聯盟的成立不僅推進了松江區房顫分級診療,還推動了不同層級醫療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學習。僅去年下半年,市一醫院就牽頭舉辦了3次大型學術交流會議,覆蓋了松江區各層級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在房顫的預防和篩查、房顫的抗凝方案定製以及房顫的圍手術期管理等方面爲基層醫生提供專業指導。除房顫中心聯盟外,市一醫院南部還牽頭聯合區域醫療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了松江區域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和松江區脊柱關節退行性疾病管理中心等創新性醫療體,打造醫療體建設新模式。

松江區衛健委主任李正介紹,近年來,松江區不斷加強優質醫療資源引進合作,深化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等知名院校合作,加強醫聯體對區域醫療衛生服務的梯度支撐,持續提升區域衛生健康服務能級。未來,松江將繼續借助市一醫院的力量,加強松江區中心醫院、方塔中醫醫院等區域性醫療中心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均衡化和均質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