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經深了。忙碌了一天的礦區,在晚風唱響的夜幕裏變得祥和而又寧靜。

“叮鈴鈴……”一陣急促的電話鈴響起,“葛工,111306工作面機巷機頭硐室與1113採區膠帶機上山就要貫通了,你來現場一下不?”電話裏被稱爲“葛工”的人叫葛紹良,是中煤新集公司口孜東礦的一名測量技術人員。

2008年,作爲80後的葛紹良,大學畢業後就到了礦山,在這裏從事礦井測量工作。凌晨趕赴千米井下施工現場,這樣的日子對他來講再尋常不過了。

積跬步,至千里

“當初我選擇了這個專業,就要爲此奮鬥下去”“來這裏會難受一陣子,不來則會遺憾一輩子。”葛紹良道出了來礦山工作的原因。由於家在江蘇連雲港,出於心疼,父母勸他可以選擇回家鄉發展,他“執拗”地頂住了親情的“壓力”,勸慰並說服了父母。

口孜東礦井深有1000多米,每次搞測量,都需要到井下工作面迎頭,每次從井下上來,葛紹良手、臉和衣服都是黑黑的。他卻笑呵呵地說:“不要抱怨行業不好,必須做得比別人更好,纔有機會生存發展”。

揹着測量儀和腳架,肩上挎着裝滿資料的挎包,穿梭於昏暗燈光下巷道內,往返於各工作面間,成爲了葛紹良每天的工作日常。經常,還會因連續轉場測量,忙的像“陀螺”,片刻停不下。有人問,你算過每天行走多少步嗎?他說“積跬步,才能至千里嗎?”

一轉眼,工作已快13年了,葛紹良總是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細心記錄着工作中發生的點點滴滴,自今,發黃的日記本已積攢了十多本。“這些筆記本里面記錄了我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見證了我成長的每一步。”葛紹良說。

翻開筆記本,看見卷邊的紙頁上清晰的記錄着:自2020年以來,完成井下基本控制導線2100餘米,採區控制導線3700餘米……。葛紹良工作日記裏記錄的這些數字和距離,既是一種敬業精神,更是一步步的自我超越。

路雖遠,行必至

在葛紹良看來,在科學的道路上,只有勇攀高峯纔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近年來,他爲自己制定了“任重道遠”的學習計劃,每天堅持學習2小時,每次5至6天寫撰寫一份學習心得,並不斷更新學習內容,掌握礦山測量新工藝。

“爲實現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在井下工作現場,他總是精心觀測、小心求證,確保計算無誤。遇到疑難問題,上井後別人休息了,他還要回到辦公室悉心鑽研。

隨着能力的不斷提高,2020年以來,他又兼職負責測量安全生標準化“八大”圖紙。無論是對圖例、圖式修改,還是對圖紙的更新,均能做到精準無誤。特別是對巷道施工平面圖的校覈,每次他都親臨作業現場勘查,達到圖中座標和高程100%閉合。

爲破解工作瓶頸,他積極探索、勇於創新。專研出“井下全站儀輔助對點器”“GPS傾斜測量技術和5米塔尺配合運用”工作法,破解巷道風流影響儀器對中精度的技術難題,及GPS接收機遮擋拐點測取精確座標的技術難題……

近年來,他共參與專業改進、攻關、研發課題16項,獲得五小創新成果近10項。用他的話說:“路雖遠,行則必至”

信得過,靠得住

葛紹良是一位有着過硬素質的測量專業技術人員,同時,他也是一位“固執”和“較真”的人。

一次,一名新職工在安設測量儀器過程中,不慎將儀器滑落,葛紹良卻“火”了起來,現場提出了嚴厲批評和指正,並要求在明天的小組會上作檢討。他當面指出“這種高精度儀器不僅動輒上萬元,如果因儀器故障造成測量偏差,會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和風險後果。”

對他人要求嚴格,葛紹良對自己要求更是如此。工作中,他嚴格落實前視、後視、觀測、記錄和選點“五步”協作工作法。同時,通過摸索,總結出一套儀器“選點最準確,測角量邊最快捷,對中調整無誤差”工藝操作流程,有效提高了工時工效。

他說,測量,就像是工程的眼睛,容不得半點閃失。既然選擇了這個崗位,就要用汗水揮灑青春熱血,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把牢礦井安全生產的標尺。

正是由於他的這種高度負責任態度,他所負責的測量工作始終保持着100%的通過率。工友們都說,“工作交給葛工,信得過、靠得住”。(高闖 邢玉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