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4月22日訊(記者 王向榮 李剛)古船、古港、水城,見證了千年東方海上絲路的興與衰。萌芽於春秋戰國、興盛於漢武大唐的古登州港,曾經“日出千杆旗,日落萬盞燈”。在蓬萊古船博物館內現存的四艘元明時期的中外古船,及紫檀木舵杆、黃花梨造船木、木錨、雲龍紋白釉罐、宋耀州窯刻牡丹紋執壺、碗口炮等國家珍貴文物,從蓬萊(登州)出土,是海上絲路繁華過往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傾聽海上絲路的潮漲潮落,一起探古尋今,整裝再出發。

四艘古船連古今,見證繁華

蓬萊因港而生,因港而興。作爲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的始發港之一,蓬萊海上貿易的歷史填補了北方航段的空白,在海上絲綢之路上擔當着重要角色。

遠洋航海,船是第一利器。蓬萊古船博物館是我國陳列古船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目前爲止我國唯一陳列有外國古船的博物館。館內陳列了1984年和2005年在登州古港(小海)清淤時出土的四艘元明時期的古船和大量的出土文物,這是東方海上絲綢之路交往難得的實物見證。

步入博物館內,一架棧橋穿越古船遺蹟展示區。從橋上俯瞰,古船的整體形象盡收眼底。1984年出土的1號古船,經鑑定是元代用於沿海巡防、護航的戰艦。這艘戰艦船型大,殘長28.6米,殘寬5.6米,可乘載兵員上百人;船身瘦長,速度快,長寬比達到5:1,大大提高了船隻的速度和靈活性。這艘古船是三桅帆船,船尾有舵,帆舵的配合保證了船隻的平衡、方向和速度;船內設有14個水密艙,保證了航行的安全性;它所採用的龍骨、艌料等很多造船技術都居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

2號古船和1號古船一樣,都是登州沿海巡防抗倭的戰艦,所採用的水密艙、艙壁周邊肋骨、構件連接方式、龍骨補強材、桅座等,反映了中國古代先進的造船技術。

3號古船是明初的高麗貨船,沒有龍骨,平底,短肥,更注重行船的平穩性。它也採用了水密艙技術,印證了古代中韓造船技術的交流源遠流長,也是兩國經貿文化交流的實物例證。

先進的造船工藝是開闢和往來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保障。蓬萊古船博物館重點從龍骨(支撐船體)、艌料(密封材料)、水密艙(艙室隔離)和帆、舵、錨等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國領先世界的造船工藝。經歷歲月的侵蝕,古船已然殘缺,從所存知所見,彼時千帆競發的繁華,透過古船向我們走來。

重現千年“海絲”脈絡,向海圖強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絲綢之路連接東西、傳遞文明、創造財富,是古代中國對外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要道。

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半島的齊國就開始了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間的交流,絲綢、青銅製造、冶鐵等技術相繼傳到朝鮮和日本。齊桓公時期,以登州港爲主要出海口,以絲綢爲主要商品,通過海上與朝鮮開展貿易往來,孕育了“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萌芽。

海上絲綢之路,成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初。從登州港出發,到達朝鮮、日本的東洋航線,是東方海上絲路。蓬萊瀕臨渤海、黃海,與朝鮮半島和日本,是東方海上絲綢之路上最爲耀眼的起始港口之一,這裏有著名的國際水道“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蓬萊先民就開始海上活動;春秋戰國,這裏是“稻作東傳”北方路徑的重要節點,更是齊國通往朝鮮、日本的出海口;秦漢至隋,古登州港成爲海上交通的中樞和對外交往的主要港口;宋代之後至明清,登州港嬗變爲軍港,佔據着中國北方最重要港口的戰略區位,推動了東亞以及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經濟與文化的全面發展和繁榮。

古船博物館以“海洋強國、古時文明”爲主題,通過放眼世界看海絲、回眸登州話海絲、瑰寶再現印海絲等主題,綜合運用雕塑、壁畫、模型、場景復原等多種展覽手段,集中展現登州商港的繁榮興盛、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壯大。

古船館展出的900多件文物,除了四艘古船,還有紫檀木舵杆、黃花梨造船木、木錨、雲龍紋白釉罐、宋耀州窯刻牡丹紋執壺、碗口炮、千佛缸等都是國家珍貴文物,不僅對研究我國古代軍港、古代造船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更是對外貿易的實物和見證。

港口的繁榮帶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生活的繁榮。當時的登州城內,館鋪交錯,商賈雲集,朝鮮、日本的使節、僧侶、商人在此通關,外事活動頻繁,朝廷設置了新羅館、渤海館等外事機構和勾當新羅所等僑務機構,登州也由此成爲國際化的通商口岸。

“舟船飛梭、商使交屬”的往日盛景,雖已不見,但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脈絡,卻無比清晰。古人向海圖強、開放進取的精神,留存至今。

開放而興新時代海上絲路建設譜新篇

時間是歷史的見證者。興盛的東方海上絲路,因閉關鎖國而衰。這段歷史告訴我們,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兩千多年來濤聲依舊,海絲之路帆影不斷。新時代新佈局,蓬萊正積極實施創新驅動和科技興海戰略,着力深耕海洋經濟,大力發展海洋產業,有效保護海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市。通過強化人才科技和基礎設施支撐,大力推動海洋新舊動能轉換,鞏固提升海洋漁業等傳統產業,通過做大做強做優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不斷提高現代海洋經濟實力。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配置資源、拓展市場。

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到現代“一帶一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正激勵着我們走向更遠更廣的未來,譜寫新的華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