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朝诗界有名的病秧子,因为他很喜欢以病入诗,用诗歌来描写自己身上的病痛,称为“咏病诗”。其实,咏病诗自古就有,汉代乐府诗《病妇行》即是,此外有南朝齐谢眺《在郡卧病呈沈尚书》、南朝梁江淹《卧疾怨别刘长史》、萧纲(梁简文帝)《喜疾疗诗》等。比白居易略早的,还有李白《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等。
古人以病入诗,不过偶尔为之。但白居易以诗咏病,几乎就像是隔三差五给自己做检查、记病历,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据统计,现存《白居易集》中有76首咏病诗,数量之多,已自成谱系。白居易活了75岁,这就相当于他一生中平均每年都要写1首诗来描绘自己的病情,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病。
白居易究竟有什么病,以至于他要写这么多诗来吐槽?就让我们从他的诗文中来八一八、捋一捋吧。


一、眼疾



读《白居易集》中的诗,一定会对白居易的眼疾印象深刻,因为他以眼疾为题材的诗实在是太多了。
白居易最早提到自己眼睛不太好使的诗,是他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在老家下邽丁母忧时所作的《白发》,诗中说道:
“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
白居易时年40岁,仍可算是壮年,但在看书时已是两眼昏花。
元和十年(815年)七月,时任太子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因上书议论宰相武元衡被刺杀一案,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白居易被贬之前,元稹亦因他事被贬通州司马(唐代通州为今四川省达州市),元稹得知白居易也被贬,给白居易寄来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谪迁途中的驿站收到此诗,写了一首回诗《舟中读元九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此年白居易44岁,这时的他,不仅看书眼花,而且眼痛,以至于不能再看,只能灭灯暗坐(古代灯油是很贵的消费品,必须省着用,不用时就要熄灯)。这一幕情景倒是很切合他此时前途一片阴暗的心理状态。
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白居易的眼疾是有增无减。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至大和七年(833年),白居易任河南尹时,在洛阳写了《病眼花》:
“花发眼中犹足怪,柳生肘上亦须休。
大窠罗绮看才辨,小字文书见便愁。”
这里的“花发”不是指白头发,而是说眼睛里像开了花一样,看什么都是花。白居易时任河南尹,每天要处理大量公文,一看到公文上的蝇头小楷,他就发愁不已,甚至“厌作三川守土臣”(洛阳辖境有河水、洛水、伊水三条河流,又称“三川城”),萌生辞职去官之意。
白居易还有《眼病二首》,其一作:
“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
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单看这几句,要不是有题目“眼病”二字,可能还以为白居易在描写什么奇幻的景色。其实不过是他老眼昏花所看到的景物一片模糊罢了。
白居易的眼疾,几乎伴随了他大半辈子。据白居易在《眼暗》中说:
“早年勤卷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在《与元九书》中也说道:
“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
白居易认为他的眼疾是早年读书复习科举考试时落下的毛病。白居易于贞元十四年(798年)通过乡试,贞元十五年(799年)通过州试,贞元十六年(800年)及进士第,他复习考试的时间自然在此之前,那段时间他不过20多岁,已落下了终生近视、眼花、眼痛的病根。
直到多年之后,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闲居时,写下《病中看经赠诸道侣》,里面说到:
“右眼昏花左足风,金篦石水用无功。”
仍是一副老眼昏花的模样。“金篦”是用金针刮眼膜以改善视力障碍的医术,但经此手术,白居易的眼疾依旧没有好转,可见已是病入膏肓。
按照中医理论,目通肝经,眼疾最忌饮酒伤肝。但白居易偏偏是个酒鬼,“马背仰天酒裹腹”是他的日常生活写照。他在洛阳当河南尹时,刚写完《病眼花》哀怨:
“头风目眩乘衰老,只有增加岂有瘳。”
接着又写了《府酒五绝》:
“忆昔羁贫应举年,脱衣典酒曲江边。
十千一斗犹赊饮,何况官供不著钱。”
这是大大方方地以公款喝酒、喝特供酒为荣。眼花、眼痛,早已被他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白居易也不是不知道喝酒对眼睛不好,他在《眼病二首》其二中写道:
“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
案上谩铺龙树论,盒中虚捻决明丸。”
医生早就告诫白居易停止喝酒了,白居易的和尚朋友们也劝他早日罢官,回家静养,免去俗务烦恼,还给他安利“决明丸”(一种治疗眼病的药)和《龙树论》(佛经)。但这些都不能阻止白居易“唯余耽酒狂歌客,只有乐时无苦时。”
在白居易看来,喝酒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只要有酒喝就好,什么眼痛、头痛,都不是事儿。白居易晚年“病眼两行血”,“双目失一目”,实在是自己作死,怪不了别人。


二、头风



白居易多次在诗中提到自己的“头风”病。除了前面提到的《病眼花》有“头风目眩乘衰老,只有增加岂有瘳。”之外,还有《达哉乐天行》中说道:
“吾今已年七十一,眼昏须白头风眩。”
头风,泛指经久难愈的慢性头痛。明代医书《医林绳墨》解释头风为:“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又云:“头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也;头风作止不常,愈后触感复发也。”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头风病人,不是白居易,而是曹操,曹老板。《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载:“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
目眩耳鸣、胸痛心悸,都是头风病的常见症状。白居易和曹操不仅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而且都是头风病的病友。
要说白居易和曹操在生活习惯上有什么共同点,恐怕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爱喝酒。按照中医的说法,头风主要是肝火虚旺,肝阳上亢,气滞津停,痰阻络脉所致。而喝酒伤肝,已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所以,白居易和曹操这一对病友,都是饮酒过量引起的头风病。
其实白居易对自己头风病的病因心知肚明,他在《眼病二首》中说:
“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
这表明他很清楚头风目眩的病因“在肝家”。不过没有办法,酒就是白居易的命,明知喝酒会眼痛、牙痛、头痛、脚痛,但这丝毫不能阻碍白居易放飞自我、想喝就喝。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实际上是在洛阳赋闲,那一年十月,他虚岁68,因“风病”卧病在床、无法走路。
这是白居易人生中第一次遇到如此严重凶险的疾病。以至于《旧唐书·白居易传》要郑重其事地记载:“(开成)四年冬,得风病,伏枕者累月,乃放诸妓女樊、蛮等,仍自为墓志,病中吟咏不辍。”
由于病情之重,白居易遣散了家中的歌伎樊素、小蛮等人,甚至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很明显是怕挺不过去,要准备交代后事了。
白居易病重至此,他的诗友、酒友纷纷前来看望。白居易一时兴起,不顾风病最忌饮酒,拿出酒来与诸友小酌,因作《就暖偶酌戏诗酒旧侣》:
“头风若见诗应愈,齿折仍夸笑不妨。
细酌徐吟犹得在,旧游未必便相忘。”
白居易的酒友中也有一些相对理性的,他们实在不忍看白居易因喝酒而病情加重,劝他:“都病成这样了,还是少喝点算了。”
白居易大摇其头:“我不听!我不听!”因此又有《枕上作》:
“风疾侵凌临老头,血凝筋滞不调柔。
甘从此后支离卧,赖是从前烂漫游。
回思往事纷如梦,转觉余生杳若浮。
浩气自能充静室,惊飙何必荡虚舟。
腹空先进松花酒,膝冷重装桂布裘。
若问乐天忧病否,乐天知命了无忧。”
白居易的意思是,人生长短,早已命中注定,跟我喝不喝酒有什么关系?所以他在病中仍然是“腹空先进松花酒”,吃饭前先来两杯松花酒开开胃。
酒,真的是白居易的命。没有酒,他宁可不活。


三、风痹(痛风)



中医里的风痹是一系列病症的泛称,多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明代医书《景岳全书》认为:“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痛风一般表现为四肢疼痛、麻木,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白居易致仕后在洛阳闲居期间,写有《老病相仍以诗自解》:

“昨因风发甘长往,今遇阳和又小康。”

诗末有作者自注:“春暖来风痹稍退也。”由此可知诗中的“风发”不是“意气风发”,而是“风痹发作”。
白居易得风痹,最早始于前面提到的开成四年(839年)白居易生的那一场大病。他在《病中诗十五首》的《序》中自叙:
“开成己未岁,余蒲柳之年六十有八。冬十月甲寅旦,始得风痹之疾,体矜目眩,左足不支,盖老病相乘时而至耳。”
风痹通常表现的症状是四肢麻木疼痛,尤其常见的是脚痛,严重时甚至不能走路。为此白居易专门写了《足疾》一诗:
“足疾无加亦不瘳,绵春历夏复经秋。
开颜且酌樽中酒,代步多乘池上舟。”
这时白居易虽然不必卧床,但也不能出门远行,只能在自家的池塘里乘舟游玩,自嘲为“代步”。
白居易因风痹导致的脚痛,一度十分严重,以致于几乎丧失活下去的希望。他在《和晨兴因报问龟儿》中自怨自艾:
“双目失一目,四肢断两肢。
不如溘然逝,安用半活为。”
为风痹所苦的白居易,再也喊不出“达哉达哉白乐天”这样乐观的口号,这时的他,已经痛到恨不得当场去世的地步了。
不是说笑,白居易最后去世,大概率真是因为风痹。
现存《白居易集》中可考写作时间最晚的《咏身》《九老图》等诗,均写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而《旧唐书·白居易传》中记载白居易逝世时间为大中元年(846年)八月。也就是说白居易在时间进入846年后再也任何诗文作品。但这十分关键的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晏驾,生前未立嗣,宦官集团拥立光王李忱继位,改元大中,即唐宣宗。唐宣宗原为唐武宗之叔,早年曾遭唐武宗迫害,故在即位后“一切务反会昌之政”,朝廷政局为之骤变。白居易一生最大的政敌李德裕倒台,被贬崖州司户,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得到唐宣宗赏识,擢升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执朝廷牛耳的宰相。
像这样具有震撼性的大事,按照以往白居易的习惯,肯定是要吟诵成诗,发上几句感慨的。但白居易竟然无一字一句提及这些他本应十分关注的大事,很不正常。所以一般的解释就是,这时白居易的风痹已经极其严重,以致于无法吟诗作文,很可能是已经全身瘫痪,甚至失去意识了。直到当年八月,一代诗宗白居易,就真的离世登仙了。

四、肺疾



白居易的肺也不太好,他在《浔阳岁晚寄元八郎中庾三十二员外》中调侃自己:
“病肺惭杯满,衰颜忌镜明。”
因为肺疾,白居易痰多、咳嗽,都是司空见惯的日常。白居易在《病中早春》中提到:
“膻腻断来无气力,风痰恼得少心情。”
据元代医书《泰定养生主论》载:“风痰者,因感风而发,或因风热拂郁而然也。此皆素抱痰疾者,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咳唾。”按照中医理论,肺气被伤,不能输津四布,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水液停留,在风寒侵肺时,凝聚成痰,痰贮于肺,肺气不利,痰涌气道而发,必致咳嗽痰多。
肺疾风痰,本应清淡饮食,严控酒肉荤腥。白居易一生嗜酒,禁酒是决然做不到的,但禁肉吃素倒还可以接受。只是饮食太淡,营养不足,以致白居易“膻腻断来无气力”,好纠结。
看来,要想“管住嘴”,不但现代人做不到,古人也很难啊。

五、牙痛



白居易牙齿也很有问题。元和六年(811年)白居易在老家下邽丁母忧时作《自觉二首》曰:
“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
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白居易当年40岁,放在唐朝也不算太老,所以白居易在诗中说“四十未为老”。但这时白居易已掉了一颗牙齿。
掉牙,古代叫“齿落”。成年人掉牙,多是由牙周炎引起牙龈和牙槽骨萎缩,牙根疏松所致,尤其多发于老年人。白居易年方40岁就掉牙,可知其牙周炎已经十分严重。
炎症一般都忌烟忌酒忌辛辣食物,白居易的牙周炎如此严重,多半就是长期嗜酒所导致。白居易对这一点其实有所认识。他在《醉吟先生传》中写道:
“于时开成三年,先生之齿六十有七,须尽白,发半秃,齿双缺,而觞咏之兴犹未衰。”
“觞咏之兴”就是一边喝酒一边写诗的意思。这时白居易的牙齿已经掉了两颗了,但他“觞咏之兴犹未衰”,一个“犹”字,说明他很清楚地知道喝酒对牙齿不友好,只是他已经喝到高兴处,停不下来罢了。
甚至,白居易还觉得,在牙痛齿落的情况下,他仍然能够喝酒,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在《病中赠南邻觅酒》中用凡尔赛体写道:
“头痛牙疼三日卧,妻看煎药婢来扶。
今朝似校抬头语,先问南邻有酒无。”
白居易牙疼到厉害的时候,连走路都不稳,只能躺着。然而,一旦牙疼有所缓解,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问有没有酒喝。因为他已经连躺三天,三天没喝酒,他早憋坏了!

六、听力障碍



与视力障碍相比,白居易的听力障碍要轻微得多。白居易早年的诗,并无有关耳聋的描写。白居易最早提到耳朵不好使的诗,是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白居易63岁,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时所作的《老病幽独偶吟所怀》:
“眼渐昏昏耳渐聋,满头霜雪半身风。”
白居易在这里用的“渐”字,表明此时耳聋只是一种征兆,还不算特别明显。
大和九年(835年),白居易升任太子少傅,仍分司东都。随着官品秩禄的增长,白居易手上积蓄日益丰厚,已经足以组建一支私人乐队了。白居易原本就是精通音律之人,他对乐器的要求很高,经常亲自为乐队的乐器调音。只是,这时的白居易,因为耳朵渐聋,听力障碍,对调音已是力不从心。
白居易在《短歌曲》中说: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就像90年代歌手韩晓在《我想去桂林》中唱的那样:“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白居易想要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听觉灵敏、音感准确的时候,我没有钱玩乐队,可是有了钱有了乐队,我的耳朵却聋了。”
大概,这就是人生吧。


七、跌打损伤



除了各种长期慢性病,白居易还时常偶有跌打损伤。
唐敬宗宝历二年(825年)五月,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因巡视苏州城墙,失足坠马,受了重伤。为此,他写下《马坠强出赠同座》,其中说到:
“足伤遭马坠,腰重请人抬。”
这次受伤把白居易最后一点干事创业的热情打击殆尽,为此他请假了一百天。按照唐朝制度,官员请假满百日则职务自动解除,白居易请假一百天,其实就是辞职的意思了。当年十月,白居易假满,苏州刺史一职被免,白居易也让人抬着回长安去了。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二月,白居易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时,作《二月一日作,赠韦七庶子》:
“去冬病疮痏,将养遵医术。”
西汉焦赣《易林·噬嗑之益》云:“斧斤所斫,疮痏不息。”白居易大概是因为某种原因受了金锐之伤,为了养伤,不得不停止喝酒一段时间,“遂使爱酒人,停杯一百日。”能让嗜酒如命的白居易停止喝酒一百天,可见这次也是伤得不轻。
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针砭时弊、讽喻朝政,而且时常描绘日常生活情景,反映社会社会生活细节,显得情趣盎然。
按照中国传统诗学理论,诗之所以为诗,之所以区别于顺口溜(俗称“打油诗”,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主要在于三点:律、字、意。
律,即格律,包括押韵、平仄、字数、句数等格式要求。符合平仄要求的诗,读起来往往具有音乐韵律之美,而“打油诗”往往都是不合平仄的。
字,亦称“炼字”,即反复锤炼遣词造句,力求生动形象、雅致优美。例如白居易《眼病二首》描写自己视力不佳,写的是“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这就比打油诗“模模糊糊看不清,两眼昏花冒金星”要雅致、优美。前者是诗,而后者不是。
意,就是意境。这是诗的本质。诗可以不讲格律,不求炼字,但必须有意境。外国诗、现代诗没有格律要求,也不怎么讲究锤炼字词,但只要有了意境,依然可以称之为诗。
白居易以病入诗,看似“三俗”,很low,其实这种咏病诗常常包含了乐观、通达的精神境界,自有一种意境。例如白居易《枕上作》:“浩气自能充静室,惊飙何必荡虚舟。”《病中五绝句》其四:“目昏思寝即安眠,足软妨行便坐禅。身作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足疾》:“应须学取陶彭泽,但委心形任去留。”都能令人感受到诗人不畏疾病、乐观生活的精神气,有一种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劲头。这就是意境。
反正,总比当下某些人以屎尿入诗要高明得多了。

参考文献: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

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王拾遗:《白居易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

【日】下定雅弘:《白乐天的世界》,李寅生译,凤凰出版社2017年版。

【日】埋田重夫:《白居易研究——闲适的诗想》,王旭东译,西北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作者简介

赖正直,男,80后,南蛮,刑事法官,法学博士。原本爱读史书,为稻粱谋选择了法律专业。法学和史学其实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都重视证据,都是在利用残缺的不完整信息拼接还原已经过去的事实真相,因而在写文章时常常会有把历史事件当作悬案来查的感觉。著有《机能主义刑法理论研究》、《毒品犯罪案件证据认定的理论与实务》等书。目前的小目标是写一部历史小说。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