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涎腺腫瘤,腦子裏是一堆似乎永遠也理不清楚的名字,它的複雜不亞於其他系統腫瘤。我也一直在嘗試着,儘量能讓它們變得有邏輯一些,這樣就能方便記憶與歸納了。

浙江大學明州醫院

病理科 王陶陶

肌上皮瘤

肌上皮瘤是良性的涎腺腫瘤,幾乎全部由片狀,島或條索狀排列的具有肌上皮分化特點的細胞構成,這些細胞可以呈梭形,漿細胞樣/玻璃樣,上皮樣/胞質透明樣。

根據瘤細胞形態不同,該瘤可分爲3型:

1)漿細胞樣/玻璃樣(如上圖):胞質豐富,呈瀰漫性嗜酸性染色,與含有嗜酸性顆粒的嗜酸性細胞截然不同。超微結構的主要特徵是含大量均一的,散在的微絲。絕大多數爲良性。

2)透明細胞(如上圖):內襯單排小立方狀細胞的小管,以及其周圍的一層或多層透明細胞構成。這裏的透明細胞內含有糖原,沒有脂肪和黏液。有學者認爲,所有的透明細胞型都具有惡性潛能。

3)梭形細胞(如上圖):腫瘤細胞呈間質樣改變,可與平滑肌細胞或成纖維細胞來源的病相混淆。

肌上皮癌

是幾乎全由肌上皮分化的腫瘤細胞構成的涎腺腫瘤,特徵是浸潤性生長及轉移潛能。該腫瘤是良性肌上皮瘤的惡性型。

診斷肌上皮癌的惡性依據是:在肌上皮瘤的形態學基礎上出現了明顯的瘤細胞異型性(如上圖),可見病理性核分裂象,出血、壞死。

腺泡細胞癌

腺泡細胞癌一種涎腺上皮性惡性腫瘤,至少有一些細胞有漿液性腺泡細胞分化,特徵是胞質內酶原分泌顆粒(如下圖)。涎腺導管細胞也是該腫瘤的一部分。

大體上,腫瘤爲有包膜的涎腺源性包塊,切面實性,質脆,色灰白,直徑一般小於3cm。

顯微鏡下,特徵性的細胞是:胞漿中可見嗜鹼性的酶原顆粒的漿液性腺泡細胞,通常管腔明顯。

黏液表皮樣癌

大多數黏液表皮樣癌位於腮腺,顯微鏡下可見3種細胞(如上圖):黏液細胞(星狀標記),表皮樣細胞和中間細胞(三角標記)。黏液卡紅染色有助於區分黏液細胞和肌上皮來源的透明細胞(如下圖:右側爲黏液卡紅染色)。

黏液表皮樣癌形成的黏液或角質,溢入間質組織時,可引起炎症反應(如下圖:圈圈內的爲炎症反應)。

新版頭頸部腫瘤WHO分類黏液表皮樣癌分級沒有量化指標,低級別黏液表皮樣癌呈界限清楚的囊性,富於黏液細胞;中級別黏液表皮樣癌較低級別更實性,邊界更不清楚,呈現黏液外滲等多樣外觀;高級別黏液表皮樣癌呈現一種或更多以下特徵:細胞核間變、壞死、核分裂增加、神經浸潤、脈管癌栓或骨侵犯。

下圖左側爲相對低級別的區域,右側爲高級別區域(細胞核間變)

爲了更好的寫好這篇文章,我主要參考了以下專著,包括:新版和舊版頭頸部腫瘤WHO分類,第10版阿克曼外科病理學,劉紅剛前輩的頭頸病理學以及劉彤華前輩的診斷病理學,僅供參考,希望大家能喜歡。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