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行業觀察

最有深度的半導體新媒體,實訊、專業、原創、深度,50萬半導體精英關注!專注觀察全球半導體最新資訊、技術前沿、發展趨勢。《摩爾精英》《中國集成電路》共同出品,、摩爾芯聞、摩爾芯球

2041篇原創內容

Official Account

引 言
說起傳統封裝,大家都會想到日月光ASE,安靠Amkor,長電JCET,華天HT,通富微電TF等這些封裝大廠OSAT;說起先進封裝,當今業界風頭最盛的卻是臺積電TSMC,英特爾Intel,三星SAMSUNG等這些頂尖的半導體晶圓廠IC Foundry,這是爲何呢?
如果你認爲這些半導體晶圓大佬們似乎顯得有些"不務正業"?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傳統封裝的功能主要在於芯片保護、尺度放大、電氣連接三項功能,先進封裝和SiP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提升功能密度、縮短互聯長度、進行系統重構”三項新功能。請參看:SiP的三個新特點
正是由於這些新特點,使得先進封裝和SiP的業務從OSAT拓展到了包括Foundry、OSAT和System系統廠商。
Foundry由於其先天具有的工藝優勢,在先進封裝領域可以獨領風騷,系統廠商則是爲了在封裝內實現系統的功能開始重點關注SiP和先進封裝。

那麼,先進封裝和傳統封裝的分界點到底在哪裏?如何界定先進封裝呢?這就是我們這篇文章要重點討論的問題:先進封裝的“四要素”。
先進封裝的 四要素
先進封裝的四要素是指:RDL,TSV,Bump,Wafer,任何一款封裝,如果具備了四要素中的任意一個,都可以稱之爲先進封裝。
在先進封裝的四要素中,RDL起着XY平面電氣延伸的作用,TSV起着Z軸電氣延伸的作用,Bump起着界面互聯和應力緩衝的作用,Wafer則作爲集成電路的載體以及RDL和TSV的介質和載體,如下圖所示,爲先進封裝四要素的功能示意圖。
先進封裝的四要素(原創)
首先,我們要明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先進封裝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現在的先進封裝在未來可能就是傳統封裝。
下圖是作者根據四要素內在的先進性做了簡單排序,大致如下:BumpRDLWaferTSV。

一般來說,出現的越早的技術其先進性就相對越低,出現越晚的技術其先進性就相對越高。
下面,我們就逐一闡述先進封裝的四要素。
1. Bump
Bump是一種金屬凸點,從倒裝焊FlipChip出現就開始普遍應用了,Bump的形狀也有多種,最常見的爲球狀和柱狀,也有塊狀等其他形狀,下圖所示爲各種類型的Bump。

Bump起着界面之間的電氣互聯和應力緩衝的作用,從Bondwire工藝發展到FlipChip工藝的過程中,Bump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着工藝技術的發展,Bump的尺寸也變得越來越小,下圖顯示的是Bump尺寸的變化趨勢。

可以看出, Bump尺寸從最初 Standard FlipChip的100um發展到現在最小的5um。

那麼,會不會有一天,Bump小到不再需要了呢?

確實有這種可能,TSMC發佈的SoIC技術中,最鮮明的特點是沒有凸點(no-Bump)的鍵合結構,因此,該技術具有有更高的集成密度和更佳的運行性能。

詳細請參看:“先進封裝”一文打盡

2. RDL
RDL(ReDistribution Layer)重佈線層,起着XY平面電氣延伸和互聯的作用。
在芯片設計和製造時,IO Pad一般分佈在芯片的邊沿或者四周,這對於Bond Wire工藝來說自然很方便,但對於Flip Chip來說就有些勉爲其難了。
因此,RDL就派上用場了,在晶元表面沉積金屬層和相應的介質層,並形成金屬佈線,對IO 端口進行重新佈局,將其佈局到新的,佔位更爲寬鬆的區域,並形成面陣列排布,如下圖所示。

在先進封裝的FIWLP (Fan-In Wafer Level Package) ,FOWLP (Fan-Out Wafer Level Package) 中,RDL是最爲關鍵的技術,通過RDL將IO Pad進行扇入Fan-In或者扇出Fan-Out,形成不同類型的晶圓級封裝。
在2.5D IC集成中,除了硅基板上的TSV,RDL同樣不可或缺,通過RDL將網絡互聯並分佈到不同的位置,從而將硅基板上方芯片的Bump和基板下方的Bump連接。
在3D IC集成中,對於上下堆疊是同一種芯片,通常TSV就可以直接完成電氣互聯功能了,而堆疊上下如果是不同類型芯片,則需要通過RDL重佈線層將上下層芯片的IO進行對準,從而完成電氣互聯。
隨着工藝技術的發展,通過RDL形成的金屬佈線的線寬和線間距也會越來越小,從而提供更高的互聯密度。
3. Wafer
Wafer晶圓在當今半導體行業具有廣泛的用途,既可以作爲芯片製造的基底,也可以在Wafer上製作硅基板實現2.5D集成,同時可用於WLP晶圓級封裝,作爲WLP的承載晶圓。
Wafer最初僅用在芯片製造上,作爲集成電路生產的載體,在Wafer上進行光刻、刻蝕、氣相沉積、離子注入、研磨等工序,反覆操作,精密控制,最終制造出集成電路芯片。
隨着先進封裝技術的快速發展,Wafer的用途也變得越來越廣泛。
傳統封裝是先進行裸芯片的切割分片,然後進行封裝,而晶圓級封裝WLP是在Wafer基礎上先封裝,然後切割分片。這就提高了封裝效率,節省了成本,從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詳細內容可參考新書《基於SiP技術的微系統》
前面,我們討論了,隨着技術的發展,Bump和RDL會變得越來越細小,Bump甚至最終會消失,而Wafer則會變得越來越大,從早先的6英寸到8英寸到現在普遍應用的12英寸以及將來要廣泛應用的18英寸,都體現了這樣的特點,如下圖所示。

晶圓尺寸越大,同一圓片上可生產的IC就越多,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對材料技術和生產技術的要求也會更高。
從FIWLP、FOWLP到2.5D集成、3D集成,基本都是在Wafer基礎上進行的。
4. TSV
TSV(Through Silicon Via )硅通孔,其主要功能是Z軸電氣延伸和互聯的作用。
TSV按照集成類型的不同分爲2.5D TSV和3D TSV,2.5D TSV是指的位於硅轉接板Inteposer上的TSV,3D TSV 是指貫穿芯片體之中,連接上下層芯片的TSV,如下圖所示。
下圖所示爲貫穿芯片體的3D TSV 的立體示意圖。

TSV的製作可以集成到生產工藝的不同階段,通常放在晶元製造階段的叫 Via-first,放在封裝階段的叫Via-last。
將TSV在晶圓製造過程中完成,此類硅通孔被稱作Via-first。Via-first TSV又可分爲兩種階段,一種是在Foundry廠前端金屬互連之前進行,實現core-to-core的連接。該方案目前在微處理器等高性能器件領域研究較多,主要作爲SoC的替代方案。另外一種是在CMOS完成之後再進行TSV的製作,然後完成器件製造和後端的封裝。
將TSV放在封裝生產階段,通常被稱作Via-last,該方案可以不改變現有集成電路流程和設計。目前,業界已開始在高端的Flash和DRAM領域採用Via-last技術,即在芯片的周邊進行硅通孔TSV製作,然後進行芯片或晶圓的層疊。

TSV的尺寸範圍比較大,大的TSV直徑可以超過100um,小的TSV直徑小於1um。

隨着工藝水平的提升,TSV可以做的越來越小,密度也越來越大,目前最先進的TSV工藝,可以在芝麻粒大小的1平方毫米硅片上製作高達10萬~100萬個TSV。

和 Bump以及RDL類似,TSV的尺寸也會隨着工藝的提高變得越來越小,從而支撐更高密度的互聯。

總 結
RDL,TSV,Bump,Wafer是先進封裝的四要素,任何一款封裝,如果具備了四要素中的任意一個,都可以稱之爲先進封裝。
在先進封裝四要素中,Wafer是載體和基底,RDL負責XY平面的延伸,TSV負責Z軸的延伸,Bump負責Wafer界面間的連接和應力緩衝。

這四要素中,一大三小,一大是指Wafer,三小是指Bump、RDL、TSV。
隨着技術和工藝的發展,大要素會越來越大,而小要素則會越來越小。

摩爾芯聞

您的半導體行業內參,每日精選8條全球半導體產業重大新聞解讀,一天只花10分鐘,享受CEO的定製內容服務。與30萬半導體精英一起,訂閱您的私家芯聞祕書!、半導體行業觀察、摩爾App

230篇原創內容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爲您分享的第2653內容,歡迎關注。

半導體行業觀察

半導體第一垂直媒體

實時 專業 原創 深度

回覆投稿,看《如何成爲“半導體行業觀察”的一員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