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閱讀帶來了深刻變革。而作爲人們閱讀的集中性的公共場所,互聯網時代也敲響了圖書館變革的大門。現代圖書館以自動化爲前奏,在經歷電子、數字和虛擬圖書館等形態發展之後,面臨新的變革關口。

從“書”的空間到“人”的場所

在圖書館發展進程中,文獻、數據、信息、知識等資源一直以來是圖書館“核心競爭力”所在。然而,由於互聯網時代存儲“數字化”“虛擬化”“去中心化”帶來的信息資源獲取便利化,圖書館“佔有”信息資源的核心優勢日漸式微,“信息集散地”的核心功能受到挑戰,某些圖書館由於難以“契合”讀者需求,導致“進館”讀者減少。

然而與此同時,社會公衆要求圖書館提供以經驗、經歷、創造力等爲主要內容的知識交流場所和服務的呼聲卻愈加強烈,讀者這種日益增長的隱性知識共享需要與圖書館提供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知識服務構成新的“館讀”矛盾。這種“館讀”矛盾客觀上催生了圖書館新一輪館舍建設和“空間再造”的熱潮。這一熱潮的出現,並不是人們對圖書館“物理空間”需求的簡單迴歸,而應看作是在經歷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以後,圖書館功能從主要爲“書”的空間螺旋上升到主要爲“人”的場所的直接結果。由此,建設“以人爲中心”的隱性知識交流場所的圖書館成爲大勢所趨,同時也迫在眉睫。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場所

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要素。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指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影響人才創新活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創造創新環境、提供創新場所、孕育創新機會很重要。在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爲“虛擬”交流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人們“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卻在不斷減少。這種交流交往機會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才創新活力的增長。與日漸強烈的需求相比,目前提供這種實體空間的場所還遠遠不夠。因此,作爲“交流傳播網絡重要組成部分”的現代圖書館,在爲人們提供知識交流和知識共享空間方面應有更大作爲。

中國圖書館學會於2008年發佈的《中國圖書館服務宣言》確立了對全社會開放的理念和對社會普遍開放、平等服務、以人爲本的基本原則,這是對公共圖書館精神的現代闡釋,爲圖書館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提供了理念支撐和基本依據。另外,《宣言》還提出要與一切關心圖書館事業的組織和個人真誠合作。這種兼容開放的態度也爲圖書館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奠定了基礎條件。無論是圖書、期刊、報紙,一次文獻、二次文獻,電子、紙本等顯性知識,還是包括技能、直覺、感悟、洞察力和價值觀等在內的隱性知識,都是激發現代化人才創新活力的重要載體,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現代圖書館是提供這兩種知識服務形式的最佳場所之一。

相比顯性知識,對圖書館在提供隱性知識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往人們瞭解得並不多。隱性知識不同於顯性知識,它包括非正式、難以表達的技能、技巧、經驗和訣竅;也包括洞察力、直覺、感悟、價值觀、心智模式、團隊默契和組織文化等知識。隱性知識分爲可表達和不可表達兩種,可表達的隱性知識只是“冰山”一角,絕大部分隱性知識“沉”在“海”底。現代圖書館的功能和作用在於如何通過努力,儘可能讓“沉”在“海”底的“冰山”嶄露頭角、浮出水面。因此,在現代圖書館“空間再造”中應注重提供創新環境、創造氛圍,應提供既有適合“頭腦風暴”發散思維,又有適合“冥思苦想”集中思考,既有適合開啓兒童智慧,又有適合農民工、視聽殘障等弱勢羣體的開放、共享知識交流空間。現代圖書館應逐步發展成爲收集、整理、保存信息資源和提供隱性知識交流空間的“書人合一”的圖書館。

共建開放融合的“知識共享中心”

“共建”“共享”是圖書館界歷久彌新的話題。共享是圖書館社會功能的具體體現,共建是圖書館發展不竭的動力源泉。共建是爲了共享,共建推動共享。共建共享是推動現代圖書館發展的重要因素。

最初,圖書館共建共享是基於信息資源而提出的,而且基本上是圖書館行業內部的資源共建共享,但這顯然不夠。“共建共享”的參與主體不應限於圖書館,還應包括讀者在內;“共建共享”的內容也不應限於信息資源,還應包括智力、人力和空間等要素;“共建共享”不限於“有形”的圖書館和服務,也包括“無形”的圖書館和服務。總之,“共建共享”應注重主體的多元、內容的拓展、形態的多樣,現代圖書館應成爲讀者、館員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共同的“精神家園”和“創新空間”。

從顯性知識交流到隱性知識交流、從知識管理中心到知識共享中心,現代圖書館功能拓展和服務創新在沒有背離圖書館本質的基礎上建立起了“知識”和“人”、“知識”到“人”的鏈接,成爲人和人的直接互動交流和思維創新的場所。知識共享中心區別於“信息共享空間”“社會公共空間”“第三文化空間”和“休閒娛樂空間”等,它是以創新創造爲目的、以共享知識爲基礎、以人爲中心的新型場所。它着眼於研究圖書館建築,包括內外空間設計、內外環境佈置、內部陳設佈局;圖書館管理系統和信息網絡;信息資源,包括紙本、數字資源以及新媒介資源;圖書館“人”,包括讀者、館員和出版社、書店等其他利益相關者,圖書館其他管理者等主體。

一般來說,人的日常生活主要分佈在三個生活空間,即居住空間、工作空間和除此之外的“第三空間”。“第三空間”包括商超、酒吧、茶館、餐廳、咖啡廳、公園等購物休閒場所。圖書館不同於這些“第三空間”,它的優勢在於不僅具有思想碰撞、人際交流的功能,而且更有獲取和共享顯性知識資源的便利,並與隱性知識資源形成優勢互補。顯然,咖吧、茶館、餐廳、公園和商超、寫字樓、購物中心等相對缺乏顯性知識載體,從而導致難以更好實現知識共享中心的功能。因此,現代圖書館要與它們形成錯位發展和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應用新技術是現代圖書館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所在。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推動了數字圖書館向智慧圖書館轉變,它使圖書館工作變得更加高效、便捷、人性化;虛擬現實技術又把智慧圖書館和傳統圖書館緊密結合起來,使讀者在獲得智慧閱讀帶來的便利和個性化的同時,增強了原始、直觀、生動的閱讀沉浸感和體驗度。這些都賦予了現代圖書館更多的生機和活力,它與傳統圖書館空間無縫銜接,與當下圖書館服務高度融合,共同構建 “人人可得”“人人可用”的現代化“知識共享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