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资讯

4月21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组织起草了《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紧接着4月2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政策支持接踵而来,能源行业发展将加速变化。

//  10条干货速览  //

根据《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全文,我们总结出以下要点:

1、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研究出台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印发《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1%左右。扎实推进主要流域水电站规划建设,按期建成投产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2、加快《能源法》等制修订

加快《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石油储备条例》《能源监管条例》制修订;印发实施“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分领域能源规划,制定规划实施方案,确保规划有序实施。

3、加强能源预测预警

加强电力、天然气等供需走势分析研判,针对可能出现时段性、区域性供需矛盾较突出的地区,从资源供应、基础设施布局、需求侧管理等方面,提前谋划应对举措。密切关注东北、“两湖一江”等地区煤炭供需形势变化。

4、深入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高质量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5、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降至56%以下

2021年主要预期目标: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56%以下;新增电能替代电量2000亿千瓦时左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28%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

6、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力争达到11亿千瓦左右

2021年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2亿吨标准煤左右,石油产量1.96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2025亿立方米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力争达到11亿千瓦左右。

7、持续推进城镇智能电网建设

按照“源网荷储一体化”工作思路,持续推进城镇智能电网建设,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广供需互动用电系统,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多元化接入需求。

8、加快建设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工程

加快建设陕北~湖北、雅中~江西等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加快建设白鹤滩~江苏、闽粤联网等重点工程,推进白鹤滩~浙江特高压直流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电网主网架布局和结构,提升省间电力互济能力。

9、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化

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化、规模化示范,促进储能技术装备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电力需求侧响应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健全完善峰谷分时交易机制,合理规范峰谷价差。

根据此前发布的《储能发展征求意见稿》,目标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10、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坚持互利共赢,依托我国强大市场优势,深化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

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开展电力、油气、新能源、核电等领域合作。深化中欧智慧能源、氢能、风电、储能等能源技术创新合作,推动一批合作示范项目落地实施。

//  国内能源产销情况  //

目前国内能源主要由煤、石油、天然气以及清洁能源(水电、核电和风电)组成。以年度来看,Wind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能源生产总量达39.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比仍然较大,达到68.6%,紧随其后则是清洁能源占比也较大为18.8%,而原油和天然气占比均较小,不足10%。

从发展趋势上看,国内能源结构正在快速地往清洁能源上走。其中原煤占比逐年下降,已经由2014年的73.5%,降至2019年的68.6%;而清洁能源水、核、风电占比则快速上升,由14年13.5%攀升到19年的18.8%。此外原油比重也由14年的8.3%下降到19年的6.9%,同期天然气比重也在稳步上升,从14年4.7%上升到19年5.7%。可见国内能源结构调整早已开始,目前大趋势基本形成,叠加政策支持下,未来国内清洁能源产量占比有望越来越高。

而能源消费占比中,原煤占比也在不断下降,由2014年的65.8%降至2019年的57.7%,2021年目标降到56%以下问题不大。其余石油消费占比近三年来稳定在18.9%,天然气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则快速上升。

//如何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

今年3月,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黄学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但不能一方面大力发展,一方面弃风弃光大量存在。

高瓴产业与创新研究院联合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不久前曾发布题为《迈向2060碳中和——聚焦脱碳之路上的机遇和挑战》的研究报告,其中指出,中国可再生资源供需存在空间错配问题,即可再生资源丰富的地区和需求负荷中心错配,推高发电的系统成本。

譬如,我国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以集中式电站为主,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北”地区,而负荷地区主要在东部,供电地区与负荷地区距离较远,电力传输效率较低。

有专家则曾指出,电力输出省际通道不畅,建议加强配套电网和跨省区输出通道建设。

上述高瓴的研究报告指出,要解决空间错配,一方面要从技术层面亟需推动特高压、分布式、储能和调峰等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制度层面需要打破电力系统省间消纳的掣肘,加速电力市场改革。

此次的《指导意见》系统地提出了增强清洁能源消纳能力的方案,包括发布2021年各省(区、市)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加强评估和考核。健全完善清洁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机制,积极推广就地就近消纳的新模式新应用。

//  新能源如何投资?  //

中信证券分析认为,在远期“碳中和”实现的过程中,氢能的地位将越发重要,在传统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脱碳中将扮演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燃料电池汽车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产业链配套的材料、设备生产商将迎来巨大成长机遇。我们梳理了主要环节如下:

1)电堆:国产化仍需巨大努力。巴拉德较为领先,国内厂商集成能力有待增强,目前国内拥有上海重塑、亿华通等燃料电池系统供应商。

2)质子交换膜:国内厂商产品已经商业化,成本品质有待提升。国际材料巨头如杜邦等已经具有非常成熟的技术,国内厂商已经具有商业化产品,但是稳定性、成本有待改善,主要国内供应商有东岳集团、鸿达兴业(获得技术授权)等。

3)催化剂:需要通过改善催化剂结构实现降本。催化剂的核心痛点是降本提效,仍需在催化剂合金结构等方面进行改善。

4)气体扩散层:国内基材落后较大,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碳纤维布、非织造布、碳黑纸及碳纤维纸作为基体材料,成本占整个燃料电池成本的20%~25%,目前国内基材生产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仍具有较大劣势。

5)双极板:核心难度在于设计,金属双极板国内布局广泛。在石墨双极板方面,国内较为落后,但是金属双极板布局广泛(如安泰科技等),未来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6)密封胶、紧固件、空压机、循环泵等:可承接部分传统工艺(如汽车),市场仍被海外企业主导,未来国产化可能性较高。

平安证券皮秀、朱栋、王霖分析认为,根据征求意见稿,各省完成年度非水电最低消纳责任权重所必需的新增并网项目,由电网企业实行保障性并网,保障性并网项目由各省通过竞争性配置统一组织。对于保障性并网范围以外仍有意愿并网的项目,可通过自建、合建共享或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方式落实并网条件后,由电网企业予以并网;并网条件主要包括配套新增的抽水蓄能、储热型光热发电、火电调峰、电化学储能、可调节负荷等灵活调节能力。

通过建立保障性并网机制,可以保障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指标的完成,一定程度对年度的新增装机规模进行有效管控;另外,新设立市场化并网机制,促进应用端新模式的发展,如果开发商能够自行解决新能源项目并网导致的电网调节相关问题,项目规模方面的约束可能放开,这一类项目有望给年度新增装机规模贡献弹性。

建议关注以下几个维度:1、光伏和风电发展趋势向好,关注制造龙头;2、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特高压及配网都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投资,关注设备龙头;3、储能有望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关注相关龙头。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