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发出《你以为不鸡娃的父母是因为不用鸡?错!他们只是没你胆子大而已 》,有读者马上评论说:

因材施教,有的要鸡。

没错,鸡娃的父母们,确实认为自己是在因材施教,而自家孩子,恰好就是必须得鸡、不鸡不行的那一个。

我还在鸡娃文中看到过更具体的“因材施教”说法,把孩子分成“耐鸡”和“不耐鸡”两类,然后给出详尽指导——耐鸡的孩子该如何鸡、不耐鸡的孩子该如何鸡。

这样的说法,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而且还能安慰到稍有疑虑的父母们:放心,咱们也在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鸡娃方法。

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

鸡娃圈不过是在不遗余力地卷入更多父母和孩子,让他们去买千篇一律的课程,然后大家在这个新开辟出来的战场上杀到眼红,唯恐落在别人后面。

这情形,有点像煮火锅,甭管什么食材,丢到汤里煮就是,煮成同样的味道再捞出来,大家伙吃得热气腾腾,连呼过瘾。

父母是过瘾了,孩子呢?

他们真正的兴趣,没人看到,即便看到了,也没人关心。

被“鸡娃”的孩子,当然都在上很多兴趣班。但父母送他们去上兴趣班,常常并不是因为看到了孩子对所学的那些东西有浓厚兴趣,而是因为兴趣班可以培养出所谓的“才艺”,而那些才艺,又会成为升学、择校简历上的一笔,或许可以让孩子因此在竞争中胜出。

至于孩子真正的兴趣,父母们并不关心,甚至一些兴趣,还会被认为没用、浪费时间,而遭到压制。比如,如果孩子特别特别喜欢折纸,父母会积极地送孩子去上折纸班,会允许孩子每天放学后花上半小时、一小时钻研纸艺吗?恐怕不能。有的孩子特别喜欢烘焙,父母会积极为他准备全套烘焙工具,允许他在周末大显身手,并且赞美他精心做出的美味吗?恐怕也不能。

父母们不过是打着孩子兴趣的幌子,让孩子做父母感兴趣的事。

他们真正的愿望,常常被压抑,而父母塞给他们的,未必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鸡娃的父母们,大多雄心勃勃,目标明确,上岸名小学、名初中、名高中,冲进尖子班、精英班、实验班,再冲进211、985,整个鸡娃圈都弥漫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氛围。

但父母的目标,真的是孩子自己的愿望吗?恐怕未必,因为那些孩子,根本就不被允许有自己的愿望。

我见到过一个可能有点极端的案例,一位妈妈在问答网站提问:孩子说他的理想是做科学家,我该怎么纠正他?

孩子想做科学家,有什么不好,即便真的做成科学家的可能性没有那么高,但内心燃起过这样的火种,也是一桩特别美好的事吧?

难道父母希望孩子说“我的理想是上个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考个好大学,学个热门专业,将来找个年入百万的工作,再买个大房子,再把我的孩子送入名校……”吗?——这不叫理想,这叫功利目标。

他们不能抗拒,也没有抗拒的资本。

被丢进鸡娃火锅,孩子能抗拒吗?当然不能——“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啊!”

而且,即便想抗拒,孩子也没有抗拒的资本,和父母相比,他的能力太弱小了。

面对父母的鸡娃雄心,孩子只能屈从。一部分孩子成为父母眼中“耐鸡”的孩子,因为他们很听话,让学啥学啥,而且能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投入;一部分孩子成为父母眼中“不耐鸡”的孩子,因为他没有做到那么听话,表现也没有那么让父母满意。

无论哪种孩子,都只能听凭父母的安排,你不耐鸡,父母也得想方设法让你变得耐鸡起来。

他们还不能退缩,只要退缩,就会被扣上没有毅力的帽子。

抗拒不了,退缩也不行。我日常遇到的来自父母的提问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我家孩子学了XX,但现在不想学了,我怎么说服他坚持?怎么让他更有毅力?怎么让他做事不半途而废?”

没毅力、做事半途而废,都是事关品格的大帽子,父母们稍不如意,就会毫不犹豫地给孩子扣上去,让孩子无法抗辩——父母辛辛苦苦地养育你,难道是让你成为品格低下的人吗?

但这个帽子太大、扣得也太随意了,恐怕父母们得想想:作为成人,我们拿来要求孩子的那些条条框框,自己能做到多少?

最后,孩子只能被束缚在父母打造的“鸡笼”里,成为完全无法自主地“工具人”——为父母学习,而不是为自己学习,让父母开心,而不是让自己开心。

有个段子,叫“我爱学习,学习让我妈开心”,不少妈妈都拿来开玩笑一样地用——问题是,作为玩笑的主人公,用的时候多少会觉得有点违和,多少会有点不好意思吧?

更可怕的是,这些工具人全都一模一样——你会这个,我也会,你学那个,我也学,你目标是本地某“牛校”,我也是……自己的个性呢?独立人格呢?——都没有。

如果这也叫“因材施教”,那因材施教这件事,也未免太容易了点。

真心爸妈(徐智明/高志宏)

专注育儿话题,陪伴父母成长

两孩爸妈,家教育儿研究者,终身学习的斜杠中年,只论实相,不煲鸡汤,提供帮助,不卖焦虑。已出版《育儿基本》《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阅读手册:成就孩子一生的阅读培养法》,各大网店及实体书店有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