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下午,在第六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受邀来到南昌航空大学,为师生做《中国航天与航天精神》专题报告,500余名青年师生代表到场聆听。

“天是什么?天是人类生活的第四个环境,国家主权的第四个疆域。当今时代,如果在航天上没有地位的话,在国际上也没有发言权。”报告伊始,戚发轫院士便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简洁而深刻地阐述了“天”的重要性,以及我们为什么要“上天”。除了延伸国家的主权范围之外,更重要的是寻求资源、寻求人类能够生存的环境。虽然目前的国际法规定太空资源是全人类所共用的,但是越早进入太空的国家,就会在太空主权上拥有越重的话语权和优先权。天上有三类资源:轨道资源、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这些资源在如今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的背景下,可以为人类的工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报告中,戚发轫院士以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为坐标,简要回顾了我国航空事业自初创时期筚路蓝缕到如今小有成就的历程: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完成;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仅仅用了六十年,中国便从一无所有一跃成为世界为之侧目的航天大国。

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在戚发轫院士看来,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这些努力来源于以“自力更生”为核心的航天精神、以“热爱祖国”为核心的“两弹一星”精神和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为核心的载人航天精神。

尽管成绩瞩目,但戚发轫院士仍然语重心长:“现在的中国只是航天大国,不是航天强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年轻人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更加艰巨而光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代人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我们没有,他们有;而你们这一代人要完成超越的使命,要干他有、我比他更好的事情。”

最后,戚发轫院士勉励现场师生,“伟大的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实现航天强国梦想的主力军是青年一代,希望大家继承航天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会上,戚发轫院士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并将我国发射的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模型赠与南昌航空大学。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相关文章